仁慈的代價:德國人為難民背的債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因為一念之仁,默克爾讓德國為難民中門大開,結果大批人潮湧到,政府卻應接不暇,影響治安之餘,加重財政負擔,導致民望急跌,最終放棄競逐連任總理。如今數千德人同受難民潮所累,他們於過去數年為難民擔保,現時反被要求支付巨款。「德國之聲」採訪部分事主及代表律師,看這些替難民負債的有心人,為一念之仁付上何等代價

61 歲的 Christian Osterhaus 是組織「敍利亞難民援助(Flüchtlingshilfe Syrien)」成員之一。當日他本著助人之心,加上外國公民辦事處保證,只有在難民獲得官方庇護身份後,難民的擔保人才有責任,所以無視妻子的警告,為一名敍利亞孩子及一名少女,簽下兩份承諾聲明。「我們付了機票費用、找了公寓及確保他們能在這裡找點吃的。」但這善舉為他帶來麻煩甚至債務。

最近數月,全國超過 7,000 名難民擔保人持續接獲付款通知書,全都是由就業中心及地方政府寄出的「帳單」。Osterhaus 保留了所有關於難民擔保糾紛的文件,最新一份是波昂市就業中心在今年 6 月寄出,要求他支付 7,239.84 歐元(約為 64,900 港元),並警告總款項或會更高。Osterhaus 指:「這確實給我一巴掌。」

圖片來源:Christian Osterhaus

波昂市就業中心提出的付款要求,建基於 2016 年的修法。當時執政聯盟收緊移居德國的規定,根據當時的「居住法」第 68 條,承保人需要為相關外國人由入境開始使用的公帑,包括住宿、飲食和醫療費用等作出補償,而「如果居留狀態出現變化,承諾聲明不會過期」。雖然在今年 4 月,聯邦勞工及社會事務部宣佈,在聯邦行政法院達成最終決定前,難民擔保人毋須向當局還款,而在另行通知前,各就業中心亦不會收取款項,但寄出繳費通知書的舉動並未因此停止。

律師 Lothar Mahlberg 同時作為 20 名難民擔保人的代表,在科隆行政法院已取得 4 場勝訴,法院指外國公民辦事處作為監管機構,未有妥善核實擔保人的償債能力,並確保他們得到充足建議。同樣因作難民擔保人而負上 85,000 歐元(約 76.2 萬港元)巨額債務的 Farid Hassan 指:「這帶來一絲曙光,但不知噩夢是否真的結束。」惟他相信,科隆的裁決將會成為其他邦的先例,意味數千名擔保人將獲解除付款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