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軸心與同盟」這遊戲中,因為日本所處的位置比較偏辟,附近並沒有很強的工業中心,盟軍難以支援日本附近的地區如中國、東南亞。但這裡卻是蘇聯與英國的經濟力泉源,所以佔領這些地區,就能破壞英國和蘇聯的經濟力,削弱他們在歐洲的生產能力,幫助德國。如果進展良好的話,日本還可能在亞洲大陸上,建立一支陸軍,在東邊夾攻蘇聯。
要做到這點,第一件事,就是先建立日本的經濟力。那就是征服東南亞,不論哪個版本的「軸心與同盟」,進攻東南亞都是日本第一回合必做的事情,因為你不這樣做的話,之後的回合沒有錢,單靠日本本土的收入基本上無異吃屎。澳洲以外的東南亞,是一定要全佔的。而要進攻東南亞,其實你也一定要向美國海軍進攻,和歷史一樣,目標就只是為了削弱他們的海軍。
然後就要看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美國佬對你的態度,這很影響之後的戰略。簡單來說,如果他重建海軍,你也要同時建立同樣數量的海軍,阻嚇他向你逼近,那就是「太平洋戰爭路線」,簡單來說就是美日的海軍競賽。這樣的話美國就會因為建立海軍而變窮,德國就會較輕鬆。
這個路線是軍備競賽,像冷戰一樣,大家會建立大量海軍,大部分時候都是用來擺的,對方加注你也要加注,因為沒加注的一方一打起來就會全軍盡墨。如果美國使用這策略,這遊戲對日本來說,就是經濟戰。
那代表日本需要盡可能賺錢,這樣的話,有兩件事要做的,第一就是全佔中國。你說中國的土地太雞肋?沒辦法,雖然那處很難賺錢,但你不全佔中國,每回合就會有些中國人冒出來浪費你很多不必要的軍費。盡量佔地是必要的,解決後就慢慢剝蘇聯的西伯利亞後方經濟力,把對方陰乾至死。在這個玩法中,為長遠計,日本就不應嫌遠,可以攻陷澳洲和紐西蘭,以絕後患。
但如果美國佬不理你,不在西岸重建海軍的話,那就是他們要集中資源在東岸圍毆德國的事情,這就是「歐戰路線」。
這個路線就是速度戰,因為不理日本的話,就意味著美國、蘇聯、英國一起圍毆德國與意大利,這麼巨大的軍隊絕對可以把德國打到七個一皮。而日本能做的事情也只有一樣,就是要和盟軍鬥快,建立足夠的陸軍衝向莫斯科,圍魏救趙逼蘇聯不能逼德國太緊,不然德國就會倒塌。
在這個路線中,你就要考慮在亞洲大陸大量建立工廠,除了一定建廠的印度外,還要考慮在滿洲建廠,還有印尼,印尼有一個島特別大適合建廠,因為你沒有美國海軍的威脅,可以安心的用船把建立的陸軍運上大陸。你需要的是盡量把最多的陸軍向蘇聯推,特別是步兵你會很缺。既然美國不起海軍,你也不需要起,這樣你就有多了很多錢去起空軍和工廠。
不過這通常緩不濟急,遠水救不了近火,盟軍會比你更快的逼近德國,所以你要及早把空軍佈置在印度甚至更西的位置。方便有需要的時候,直接飛去歐洲幫助德國防守一些較弱的部分補位,通常你有一大棟飛機,多少會有一點防守力。在最危急的情況下,直接把印度的艦隊開進地中海保護意大利艦隊,所以美國佬不惹你的話,絕對不要輕易把空軍和海軍,調動東方去,通常不值得的。
圍毆日本的場景是否存在呢?如果不是有人亂玩,這基本上不會發生。所以日本大部分時候,都是擔任進攻的角色,故此在生產部隊上,最有用的就是增加攻擊範圍的部隊,這主要是「轟炸機」而不是戰鬥機,戰鬥機是用來防守海軍的。
其次是運輸船。日本的陸軍永遠不夠用,所以有空的話,運輸船就該去太平洋那些一開始擺了兵的島上,到處回收那些根本沒有任何作用的擺設。不要少看那一隻兩隻的步兵,你的島不需要士兵,但在亞洲大陸上你卻十分缺人。
日本玩得不好,就是進攻太消極、太慢,一個玩得不好的日本會令英國有很多錢,如果英國有很多錢,德國就不會有甚麼好下場。另一種玩得不好的日本,就是不懂衡量自己的海軍實力,明明不夠強卻站到太前的位置,被美軍撞散,記著,計算美國海軍實力時不要只數他的艦數。而必須要留意美軍轟炸機的位置,因為他們進攻時轟炸機都一定會參與的。
終究要日本玩得好,物流考慮得周詳是非常重要,考慮未來幾回合的計劃,停泊你的運輸船和飛機才是上策,這比起殺敵更為重要。其實日本對於新手玩者的難度是很高的,所以新手的話,最好先玩熟德國,才會更理解日本在這遊戲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