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管簡史:何時成生活日常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反塑膠飲管戰爭」去年在歐美國家硝煙彌漫,跨國企業星巴克宣佈到 2020 年逐步淘汰塑膠飲管。連鎖快餐店麥當勞最近宣佈將在英國和愛爾蘭的餐廳停用塑料飲管,在香港的中資麥當勞亦緊隨其後,在去年底不再主動派發塑膠飲管。不少食客對此大感不滿,沒有飲管,點樣飲飲品?

到底從何時起,飲管成為了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雖然塑膠飲管是近代的發明,但是人類很早已經懂得使用中空的圓柱形管輸送液體,及將液體帶到嘴中。古代的蘇美爾人,也是早期就懂得釀造啤酒的社會之一,在 5,000 年前就以金屬製成的長細管浸入大罐中,抽取在下方的發酵液體。中國古代社會亦早早懂得使用以植物製成的飲管,唐朝詩人杜甫有詩云:「黃羊飫不膻,蘆酒多還醉。」「蘆酒」的「蘆」,指的是蘆葦的莖,古人造酒,以蘆管吸於瓶中。

但第一名懂得申請飲管專利的,是名為 Marvin Stone 的美國發明家,博物館研究組織史密森尼學會引用的傳說可茲參考。Stone 在 1880 年一個炎熱的夏日喝薄荷酒,他的黑麥草飲管卻開始解體。本身就是一名紙菸嘴製造商的 Stone 決定要製造出更好的飲管。他先試著用紙包裹鉛筆,把它們黏在一起,很快就有了早期的紙飲管原型。1888 年,Stone 為設計申請了專利,到 1890 年已主要生產紙飲管。

今日看來想當然的彎曲飲管,當年卻沒有這麼「想當然」,直到 1930 年代才有人發明出來。發明家 Joseph Friedman 看著他的女兒很難以一條直的紙吸管飲奶昔,於是他將一根螺絲插入吸管中,沿著螺絲凹槽造出壓痕,再將之取出。吸管由此可容易彎曲而不會斷裂。Friedman 為其發明申請專利,並成立 Flex-Straw 公司來生產。會彎曲的飲管更為便利,醫院是最早接受可彎曲吸管的地方,因為患者可借此躺在床上啜飲東西。

Flex-Straw 的可彎曲飲管廣告。  圖片來源:Smithsonian’s Lemelson Center

最初的塑膠產品由美國人 John Wesley Hyatt 於 1870 年發明,由一種名為 celluloid 的材料製成,以模仿象牙材質。其他塑膠化合物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於工業生產中大放異彩:Bakelite 可用於家居用品、尼龍(nylon)用於衣物、丙烯酸(Acrylic acid)用於軍用飛機。

塑膠大規模應用的契機可追溯至二戰時期,當戰爭結束,美國製造商需要一個新的消費市場。科學作家 Susan Freinkel 在其著作「塑膠:有毒愛情故事」一書中,指出戰時塑膠生產商突然缺乏了戰爭物資的需求,製造商因而將注意力轉向不斷增長的廉價消費品市場。消費者不再受到戰時窮儉困擾,想要更多而且成本更低的產品。Freinkel 寫道:「多虧塑膠,新富的美國人有個可負擔得起的商品自助餐。」

塑膠造的飲管?為何不造出來?塑膠比紙更耐用,與快餐店的外蓋一拍即合,輕鬆能插入十字準線之間,而不會損爛。在 1960 年代,大規模生產塑膠吸管的工廠設施已準備就緒。

1969 年,Friedman 的 Flex-Straw 出售予 Maryland Cup 公司。這家位於巴爾的摩的公司生產各種各樣的塑膠產品,迅速壯大成為全美國最大的塑膠吸管生產商之一。1983 年 Maryland Cup 再度易手,由 Fort Howard 企業買下,並繼續生產塑膠製品。塑膠飲管相對衛生又便利,最終佔據著各國人的生活。

「走飲管」倡議可說是減塑膠運動先鋒,倡議者認為飲管屬於不必要的物品,理應是較易推行的倡議。在即棄餐具之中,飲管先成眾矢之的,即使塑膠飲管只佔總塑膠垃圾的一小部分。

走飲管倡議並非新鮮事。早於 2011 年,時年 10 歲的小男孩 Milo Cress 便發起了走飲管運動,得到 CNN 直播採訪。更有趣的是,該男孩因未能在網上搜索到美國消耗塑膠飲管的數量,便他聯絡了幾間飲管生產商,並估計出美國每日消耗 5 億支飲管。幾經輾轉「5 億支飲管」成為美國媒體直至今日也經常引用的數字,不單止 CNN、今日美國國家地理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霍士新聞、及紐約時報,甚至美國國家公園也有引用。

一路「走」來,走飲管運動的高潮發生於 2018 年,若參考 Google 搜尋趨勢,以「Plastic straw」作為關鍵字,2018 年初開始緩慢上升,7 月的搜尋熱度突然爆發至高峰。早於 5 月中,阿拉斯加航空宣佈將會淘汰飛機上的膠飲管和攪拌棍;在美國擁有逾千間餐廳的 Bon Appétit Management 於 6 月宣佈將會淘汰膠飲管; 同月,麥當勞宣佈在英國和愛爾蘭的分店將會以紙飲管取代膠飲管;星巴克 7 月初宣佈到 2020 年淘汰塑膠飲管。許多大企業不甘落後,也相繼公佈淘汰膠飲管的計劃。香港於年底也刮起「走膠飲管」之風,多間連鎖食店宣佈不再主動提供膠飲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