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式享受 VS 仇富式偷窺:買得起豪宅,買不起私隱

A+A-
住在夢寐以求的高級公寓,擁有明亮的落地玻璃景緻,是不少都市人的心願。

在著名導演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的經典驚慄作品「後窗」中,一名攝影記者透過窗戶,偷窺附近公寓的住戶打發時間,結果,他意外看見鄰居家中正發生一宗謀殺案。雖然主人公確實揭發了罪案,但這個故事可能是往後半個世紀所有隔窗偷窺、侵犯私隱行為的原型。而且,時至今日,在人口稠密的市中心,不但豪宅變得愈來愈奢華,要偷窺別人的生活,方法同樣愈來愈多。

住在夢寐以求的高級公寓,擁有明亮的落地玻璃景緻,全球各個城市不少人都正為了享受這種生活而累積財富,矛盾的是,他們誰都不願意被人偷拍到自己穿著睡衣時的模樣。事實上,這些位處繁華地段的巨型玻璃大廈,正好折射了城市生活的兩面:炫富式享受,以及仇富式偷窺。

自由撰稿人 Leo Benedictus 於「衛報」提到,最近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與它的鄰居對簿公堂,法院的判決正好提醒了人們這個值得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

住在泰晤士河畔的高級公寓 Neo Bankside,採用全幢落地玻璃外牆設計,其 C 幢距離泰特現代美術館觀景廊其實只有 34 米,單憑肉眼都可以清楚看到寓所內發生的所有事情。而泰特現代美術館每年到訪人次卻超過 60 萬人。

提出索償的住戶之一 Alexander McFadyen 形容,他和親人在家中覺得自己「無時無刻都會被人看見」,包括經常被人偷拍或偷錄,有時甚至會用望遠鏡來偷窺。因此,他們必須在任何時候都「穿著得體」。McFadyen 還準確計算過,當他在飯桌上工作時,在 90 分鐘之內,他已經被 84 個人偷拍了照片。

泰晤士河畔的高級公寓 Neo Bankside,採用全幢落地玻璃外牆設計。 圖片來源:View Pictures/Getty Images

Neo Bankside 每個單位的售價平均為 435 萬英鎊(約 4,456 萬港元),購入這些豪宅單位時,住戶可能沒有想需要犧牲自己的私隱。McFadyen 的鄰居 Claire Fearn 更表示,有人會向他們揮手,甚至做出各種不雅動作,被人偷窺的情況頻密得讓人反胃。而她的丈夫 Giles Fearn 更在網上發現陌生人上傳了他們家的照片,而且大部分都附帶著一些仇富和幸災樂禍的留言。

另一位鄰居 Lindsay Urquhart 在美術館親耳聽到,有人指摘他們活該被人侵犯私隱的,更譏笑他們是一群「富有的混蛋」。

不過,倫敦高級法院還是否決了 5 名居民提出關閉美術館部分觀景廊的要求。在判辭中,法官認同「索償者確實持有一些格外敏感的物業,而他們的反應,又更增加了敏感程度…… 毫無疑問,能享受如此寬闊的玻璃景觀,確是一大優點,但實際上需要以私隱作代價。」法官提出了各種節衷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一個已被美術館採納的建議:加裝網簾。

雖然玻璃住宅大廈是當代產物,但早在 1906 年,建築師 Baillie Scott 已對當時私人住宅陸續出現的大窗戶設計感到不安:「這樣的排列,就像商店外面的櫥窗效果一樣。」不過,並非所有學者皆對此感到憂慮,著名社會學家 Walter Benjamin 在上世紀 20 年代末,便意外「讚揚」玻璃大廈掀起了一種「卓越的道德革命」。他認為,這樣的住宅設計,正好能夠破除上流社會和資產階級對「自我存在感」的重視。

無論這些資產階級或「富有的混蛋」是否值得同情,Leo Benedictus 認為,當城市裡能提供的私人空間不像過去充裕,私隱的底線也會移動。當你可以偷窺更多人,意味著更多人可以窺看你的一舉一動,而且,偷窺的方式更加便捷,例如用無人航拍機接近對方的窗戶或潛入後花園,甚至有各種智能錄音裝置,可謂防不勝防,但目前還沒有具體法律針對這些侵犯私隱的行為。

今日的豪宅變得愈來愈奢華,要偷窺別人的生活,方法同樣愈來愈多。

如今的偷窺者,還包括了每個城市的監管機關:「例如當你乘坐公共交通,每次拍卡,你的行蹤都會被記錄,而且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會在巴士站或火車站被監視器拍到。如果你選擇開車,公路上有交通攝錄機……」他又補充指:「在紐約,Citibike(公共單車系統)其實會公開你的旅程數據,包括每一位的性別及出生年份…… 在中國許多城市,甚至走到農村,你的臉都會被政府的天眼程式拍攝、識別和監控。」

儘管在世界另外一些城市,如巴塞隆拿、阿姆斯特丹和西雅圖,當地政府都正草擬條例,打算加強監管,但現實是,雖然有些人對私隱被侵犯感到震驚,卻有些人毫不介意,甚知喜歡公諸於眾。Leo Benedictus 寫道:「隨著時代改變,也不敢保證私隱會否變得愈來愈不重要,尤其是當我們已經意識到私隱已經逐漸縮減。」

「一個世紀之後結論如何呢?大窗戶設計是令人憎嫌的財富展覽,還是讓資產階級喪失了他們的私隱?」如 Leo Benedictus 的提問:「但城市居民能期待自己獲得多少私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