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隔絕:中國農村老人的現實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數十年,埋下了許多社會問題,隨時間過去終於浮現,其中一項便是人口老化。特別是居住在農村落後地區的老人,長期與世隔絕,忍受著艱難的晚年生活。最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則就訪問了其中幾位。

中國人口正急速老化,勞動人口減少,影響深遠且遍佈全國。有專家認為,中國會未富先老,很多老人都不知道國家或孩子能否供養他們。據中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估計,在 2050 年之前會有多於 34 %的人口大於 60 歲,即約 5 億人,是現時的兩倍;同時 GDP 有多於 26% 會用在老人的開支上,相比現在則只有 7 %。

造成現今的局面,其中一個原因是一孩政策。自 1980 年推行後,生育率急劇下降,令大部分當代的年輕人無法與兄弟姐妹一起分攤養老的重擔。即使政府在 2016 年作出放寬,變為二孩政策,但對於促進生育率沒有太大幫助。

2017 年「環球時報」一篇評論指出,傳統觀念上父母為子女付出、犧牲,子女理所當然要回報,但一孩政策令供養父母的壓力變得很大:「網上有人會問:『做獨生子的感覺怎麼樣?』最普遍的回答是:『不敢死、不敢娶外省人、想賺錢,因他們只有我一個。』」

「一孩政策」造成的「少子化」現象影響深遠,現今已難以修補。 圖片來源:路透社

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指出:「在之後幾年,老人數量會以每年數百萬的速度增加,也代表接受社會福利的人愈來愈多,可貢獻的人卻愈來愈少。」因此不只政府福利開支增加,人們亦更難儲到足夠退休金。

傳統文化觀念亦是其中一個令人們儲蓄不足的原因。「養兒防老」、「孝順」等觀念,令部分老人依靠年輕人照顧自己的退休生活,但在現今的情況,這種負擔開始變得難以承受。在 1993 年,大約是 5 個勞動人口供養 1 個老人,但在 2050 年前,將會是 1.3 個勞動人口供養一個人。

秦太孝(Qin Taixiao,音譯)和伴侶住在一個離北京 240 公里遠的小鎮,過著近乎隔世的生活。冬季裡每個早晨和下午,他都要到森林伐木砍柴,背著近 50 公斤的木柴回家生火,以更便宜的方式度過寒冬。秦老夫婦的年收入只有靠賣粟米賺的大約 1,500 人民幣,但他除了因年紀大腰酸背痛,還有肺氣腫和大腸癌,只能靠微薄的收入買藥支撐,這苦況同時關係到社會保障和醫療保健系統的不足

農村留守老人要面對的除卻經濟難題,還有心靈上的孤獨。秦太孝雖有三個兒子,但早就跟隨人口大遷徙的潮流,離鄉別井到大城市打工。城市的現代化和工業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工資也相對較高,根據國家統計局 2017 年所公佈的數字,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 33,834 元人民幣,農村居民的只有 11,969 元,這個差距吸引不少勞動力出城打工,遺下空巢老人,加劇農村空心化的現象。

只有在農曆新年,秦老夫婦才可以見一見三個兒子,一家團聚,掃除兩老的寂寞。雖然能從城市找到更好的收入,但很多人都會擔憂自己其實賺得不夠,不能好好供養父母。別無辦法,老人亦只好賺錢照顧自己,秦太太說:「孩子很難照顧我們,他們本來已經賺得不多,我們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社會未來能否負擔得起,這將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