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第二大陸?列強逐鹿非洲實況(經濟政治篇)

A+A-
去年馬雲在阿里巴巴總部,接待南非總統 Cyril Ramaphosa。 圖片來源:路透社

要掌握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實況,不能夠單憑抽象數據,還需要有實地考察。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傅好文(Howard W. French)採訪過非洲 15 國,寫成著作「中國的第二個大陸:百萬中國移民如何在非洲投資新帝國China’s Second Continent)」。雖則中國投資大受非洲權貴青睞,但其實中國新移民和企業不斷與非洲人發生磨擦,他們逐步壟斷非洲經濟,同時令所謂的「中非友誼」暗潮洶湧。

在非洲引入中國外勞惹眾怒

經濟學人」雜誌指出,非洲天然資源固然是經濟重要命脈,但商品市場已漸見成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有 3 分 1 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可望升超過 5%。全球手機通訊業協會 GSMA 預測,未來 5 年,非洲流動電話及數據訂閱數目,將會逐年上升 5%,較全球平均值高出 1 倍,到 2025 年將會有近 3 億非洲人使用互聯網。

有見非洲市場的增長潛力,中國企業都盼望分一杯羹,但其投資卻未必能夠回饋當地社會。傅好文在書中指出,非洲國家普遍失業率居高不下,但中國國企和私營小企都大規模引入中國基層勞工到當地,為非洲帶來極大民怨。這種負面形象更衍生各種都市傳說,中資聘用囚犯當工人的說法便甚囂塵上。不少非洲人都以此解釋,為何當地的中國工人都行為粗野,生活又受到嚴格監控,而且中資企業總能夠最低價中標。

中國工人受聘於中國水電公司,在赤道畿內亞地盤工作。 圖片來源:ABDELHAK SENNA/AFP/Getty Images

傅好文發現,不少中資企業連非技術職位,都寧可聘用中國外勞。贊比亞反對派領袖薩塔(Michael Sata)便曾經怒斥:「我們不需要中國人來我們國家的工地推車。」畿內亞政治領袖狄奧波(Aziz Diop)亦曾向傅好文批評,中國合約有欠透明:「如果我們投入大量資源進行交換,我們期望可以得到科技與專業知識,但是中國總是會率領大批工人進駐,而為數不多的畿內亞人只能跑跑腿而已。」

即便有中國企業聘用非洲人,他們普遍亦受到刻薄待遇。20 歲贊比亞工人華倫(Chola Warren)接受傅好文訪問,他曾經在一家名為上海礦業(Shanghai Mining)的冶煉廠工作,他指控公司的工資低得無法生活;在處理化學原料時,中國工人都有完整保護措施,但「我們卻甚麼也沒有」;膳食安排亦相當差劣,「每天只能吃甘藍菜和非常小條的魚」。這些投訴不是個別例子,2011 年人權觀察組織(HRW)報告,亦曾經指控中國企業在當地 Chambishi 礦區嚴重剝削工人多年。

中國新移民壟斷零售業市場

中國企業是按工程項目,聘請中國外勞到非洲工作,當工程完成後,部分工人卻未必願意回國。傅好文在塞內加爾採訪,便發現當地很多中國新移民,起初都是受僱於中資建築公司,當他們發現非洲有龐大商機便待了下來,向鄉親父老推廣,促成移民潮。雖然外界都認為,非洲政府貪腐不堪,但中國移民反倒認為非洲貪腐不見得比中國嚴重,相對中國人滿為患和惡性競爭,他們視非洲為自由解放的機會。

中國商人在烏干達引入中國製鞋出售。 圖片來源:STUART PRICE/AFP/Getty Images

這批中國新移民,利用外來資本及貿易網絡,在非洲多國的零售業取得優勢,大城市很多商舖都由中國移民經營,變相剝削當地低下階層經營小生意,攀升社會階梯的機會。非洲紡織業首當其衝,中國移民大規模進口中國廉價服飾之餘,還直接在非洲設廠,西非馬里共和國便是這樣的例子,中國商人利用當地極低廉的勞動成本,複製非洲流行的設計樣式,徹底擊潰當地傳統紡織業。

在利比里亞經營旅館生意的商人李先生,卻不認為中國壟斷非洲經濟。他反倒認為,利比里亞擁有豐盛的天然資源,但當地人卻不懂利用,換著是「我們中國人可以不顧一切得到那些紅木」。對於利比里亞如何脫貧,李先生聲言:「他們該做的說是,把命運交給知道該怎麼開發這些資源的人…… 讓中國鄉村農民來領導,都可以比利比里亞官員更好。在這裡,你找不到 10 個有競爭力的人。」

究竟中國官方,是如何看待這批中國基層移民?他們絕大多數都不是受政府差遣,但中國政府顯然知道他們的好處。前贊比亞經濟部長姆泰沙(Fred Mutesa)向傅好文透露,每次外交官到訪北京,對方都會毫不含糊地,要求贊比亞放寬中國移民的政策。無論中國是否早有周詳策劃,這些移民無疑為中非建立非官方網絡,令商品與資本透過地下渠道流通,成為中國壟斷非洲經濟的先鋒。

歐美的亡羊補牢政策

美國對中國移民的影響規模,顯然太過後知後覺。傅好文指出,美國國務院早於 2005 年的通訊中表示,北京政府試圖以大規模中國移民,擴張在非洲的政治影響力、國家實力和商業利潤,但外交官似乎都沒有找到適合措辭回應事態。當發現中國成為非洲經濟的引擎時,一切為時已晚。

2006 年美國、中國和法國同樣是撒南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時至 2018 年,中國與非洲的貿易額已升多達 226%,印度同樣急起直追,升幅有 292%,偏偏美國對非洲貿易額不升反跌。

雖然在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仍以美國、英國和法國為主,但去年聯合國報告發現投資背景正愈趨多元,中國直接投資總額由 2011 年的 160 億美元,暴增至 2016 年的 400 億美元,僅稍低於投資總額 490 億美元的法國。

歐美各國正為此亡羊補牢。去年 10 月,美國將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PIC)的貸款上限倍增至 600 億美元,而且 50 年來首次容許投資股權和債務;2017 年德國啟動「非洲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 for Africa)」,歐盟隨之於去年 9 月宣佈,以 400 億歐元撥款援助非洲。

另一邊廂,中國以低價搶標的策略開始適得其反,有投資者投訴無利可圖。去年吉布提至埃塞俄比亞鐵路客量太少,中國國有保險中國信保(Sinosure)不得不註銷多達 10 億美元虧損。中國去年亦再沒有一如既往,大幅倍增對非洲的財務支援。非洲公民社會開始警惕中國債務陷阱,肯雅傳媒早前更揭發「一帶一路」鐵路項目貪污,起訴 3 名中國人行賄。

但誠如肯雅經濟學家 Anzetse Were 所言,如沒有中國的競爭,歐美未必願意以巨款援助非洲,這間接為非洲帶來更多機遇。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談判代表 Carlos Lopes 亦表示:「非洲領袖意識到,他們比以往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如何抉擇,將會主宰大陸的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