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全球汽車業的末日威脅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英國退歐,日產汽車計劃將工廠撤出英國。

日資在英國有逾 1,200 家工廠,看中兩點:一是英國工人勤奮,二是英國是歐盟的一員,享有共同的關稅優惠。

日本的企業無法忍受南歐人懶散的工作態度。身為歐盟中最大的英語國家和君主立憲國,英國退歐,也令日本感到徬惶。

但日產之準備撤出英國又不止一個原因。

全球的汽車工業陷於技術的飽和和停滯,寶馬、平治、福士、日產,幾十年來 6、7 個牌子壟斷全球的汽車工業。每約五年,就有一種新型號汽車投產上市,但有如 iPhone 6 到 iPhone 7,新出的型號比以前的那種,功能只有一點點提升或「微調」。

燃燒石油、以內燃機發動功能的汽車工業,已經是 19 世紀的技術。超過一百年,內燃汽車壟斷人類。但汽車也產生了革命:Uber 對全球的士業的打擊不下於 Airbnb 對酒店業的破壞。同理,電力發動的汽車 Tesla 之面世並迅速行銷,證明駕車人士對於汽車的線條型號,逐漸擺脫廣告的洗腦,返樸歸真,走向保護環境計算成本的務實主義。

正如煙草商連結起來抗拒政府的禁煙,內燃機的汽車商長期也「唱衰」Tesla 和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

但這些壟斷企業心中明白:潮流終會汰舊迎新。日本豐田投資了 5 億美元在 Uber 身上,叫 Uber 協助豐田生產自動無人駕駛汽車。

汽車駕駛 AI 化之後,不再需要司機,將人類雙手接觸軚盤,掌控速度:「沙漠梟雄」旅行作家羅倫斯所謂「追求高速是人類第二種獸慾」的本能打破。擁有一輛不必自己駕駛的汽車,飛車的興味全失,挑戰一個世紀人類被汽車和廣告洗腦的生活習性,令汽車變成返璞歸真、安全至上的基本運輸工具。

結果是將來沒有人會擁有一輛以上的 AI 自動汽車。只有親自駕駛、感覺速度,才令車主擁有平治寶馬之外,還想收藏法拉利和保時捷。

此一遠景,而不只英國退歐,才是對包括日本汽車工業在內全球汽車業的末日威脅。

全球汽車的產業技術革命往何處去?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和市場行為成為重要指標。

2018 年,中國市場購買電動汽車 100 萬輛,比兩年前增加 6 成。中國大陸的汽車流量已經全球數一數二。

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在強大的政府行政管控之下,加上中國人對新技術的狂熱和好奇,令工業設計大亨戴森(James Dyson)將總部搬到新加坡,隨時準備擁抱中國電動汽車等市場。

其他名牌如法拉利、保守捷等奢侈型汽車,面對中國汽車市場電動化,當場手忙腳亂。中國對燃油汽車長遠需求下降,令積架(Jaguar)即刻裁員達 5,000 人,佔員工比例百分之十。

此一結果發生在英國,被視為是脫歐所致,但其實歐盟因素之外,中國人的消費遠景更有決定性。

全歐洲的電動汽車登記已經超過百分之二,挪威已經多達 4 成。2030 年之前,美國電動汽車流量將會是五分一。追上來比較緩慢,是因為美國石油工業勢力依然強大。

杜林普要改變世界秩序,電動汽車和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早已在改變人類開車此一龐大消費的秩序。中國空氣污染全球最嚴重,即使石油都是國營,但共產黨要保黨救命,可以很快將國營的石油轉化為國營的人工智能汽車,一樣壟斷。這就是缺乏反對黨和民主、中央集權操控人民行為發揮的「效率」。

德國福士汽車準備在 5 年內投資 400 億美元,將旗下各品牌逾 300 款汽車型號全部電動化。

如此趨勢,即刻影響中東沙地阿拉伯等國家利益。連美國近年聲稱石油可以輸出、開發頁岩油等能源也長遠受到干擾。

世界轉變得太快,一波接一浪。在美國內陸各州憑開車為全職的人口有百分之三。杜林普競選時聲稱要保護汽車工業,這句話兩年不到,聽來已經像 20 世紀的過時金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