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效應」:別讓消費者覺得太方便

A+A-
要求消費者將家俬部件帶回家中,自行組裝拼砌,是瑞典家品生產商宜家的特色。

今日許多零售商都致力於簡化消費流程,鼓勵以電子支付,提供各種便捷和即食(ready-made)的服務,但在消費心理學的角度,顧客的心態剛好相反。商品的成功秘訣,在於讓它變得更為複雜和不方便,愈有挑戰性,愈見吸引力。

早在 1950 年代,美國食品公司 General Mills 想探討如何能夠提升旗下速食蛋糕品牌 Betty Crocker 的銷量,於是委託了被譽為「動機研究之父(father of motivational research)」的心理學家 Ernest Dichter 進行研究

Dichter 的建議是,General Mills 需要更改其速食蛋糕的配方。但並非因為原來的配方不夠好,而是太好。當初研發的速食蛋糕,由於全數使用混合粉末,令製作過程過於簡單,經修改後,則反其道而行,取走了混合粉末中的蛋粉,改為需要用家在製作蛋糕時自行加入新鮮雞蛋。對蛋糕生產商來說,新配方的人力需求和生產規格其實更低,但消費者卻更願意購買這種較不方便的產品。

原因是,在一件速食蛋糕的消費過程裡,額外的打蛋工作,讓他們的參與度變得更高。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早在 1935 年,另一家食品公司 P. Duff and Sons 已成功研發出需要加入新鮮雞蛋的速食蛋糕混合配方,並取得專利。當時的專利文件便提到:「家庭主婦和大眾消費者,似乎都更喜歡使用新鮮雞蛋。若使用乾身或粉末狀的雞蛋,從心理學考量,並不明智。」Laura Shapiro 在「焗爐之物:重塑 1950 年代的美國晚餐(Something from the Oven: Reinventing Dinner in 1950s America)」一書形容:「改為加入雞蛋的話,實際上能說服一些本身相當抗拒吃速食蛋糕的女性。部分原因是,她們覺得能自行加入新鮮雞蛋,至少可以讓蛋糕的味道變得更好。」

Dichter 對消費者行為的心理觀察,在超過半個世紀後,已成為一種既定的營銷策略。讓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既不省時,甚至更加費力,反而增加了他們對產品的滿意度。這種消費策略,今日還有另一個更具代表性的稱呼:「宜家效應(Ikea effect)」。

要求消費者將家俬部件帶回家中,自行組裝拼砌,是瑞典家品生產商宜家(Ikea)的特色。在 2012 年的學術期刊「消費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上,由 Michael Norton、Daniel Mochon 和 Dan Ariely 共同撰寫的論文首次提到所謂的「宜家效應」:「勞動力本身,足以讓人們更迷戀其勞動成果。」

他們認為,General Mills 上世紀的速食蛋糕,改配方後銷量急增的主要因素,是因為消費者覺得他們「在付出勞動力的同時,達成了某些任務」。為了驗證這個消費現象,他們進行連串實驗,包括讓參與者組裝宜家的盒子、摺紙,以及砌樂高(Lego)積木。結果顯示,參與者對於自己親身組裝的東西,評價總是高於別人組裝之物。

而另一個實驗,是要求參與者將自己的摺紙作品拿出來,跟摺紙專家的作品一同拍賣。結果同樣反映出,他們傾向將自己的作品看高一線,認為它值錢過其他參與者的製成品,甚至覺得跟摺紙專家的作品價格相若。

實驗亦表明「宜家效應」具有某些上限。產品要求消費者付出額外勞動力的同時,又不能超額太多。如果製作過程需時太久,或者難度太高,令他們未能完成任務,消費者對購買該產品的意願就會下降。

而且,能不能完成任務,是左右顧客消費意欲的最大考慮。當參與者被分成兩批,其中一批需要完整砌好宜家的盒子,另外一批則在砌到一半的時候被終止。前者比起後者更願意付錢將成品買下來。

在今日被廣泛應用的「宜家效應」,理論上跟許多重要的行為經濟學息息相關。

首先,是「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當人們認定該物件屬於自己的時候,便會增加其感知價值,覺得它比較珍貴。許多研究表明,要求一個人放棄他們本身擁有的物品,所需的價值,總是高於他們願意從別人身上,出價購買一件類似的物品。

其次,是「心血辯護(effort justification)」。為了實現某些目標而需要犧牲的話,人們會認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能夠合理地得到更高的價值。譬如說,在一項著名的研究中,當女性需要做出尷尬的行為,才能獲得認可加入某個社群,她們「入會」之後,對於其他會員的評價,會遠遠高過非會員女性。

其餘還有「個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這主要表現在消費者對特定品牌的依戀,當消費者親身參與製作過程,某程度上,可視為一種對個人品味的自我陶醉。有些公司就會透過提供私人訂製選項,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喜好程度。

現時不少食品和雜貨生產商,都已懂得利用「宜家效應」,滿足顧客們的價值渴求(value-seeking)心理。譬如說,市面上愈來愈多現成自煮(ready-to-create)的食品套餐,專門提供預先包裝好的食材,以便消費者享受簡單的烹飪過程,並實現「三合一」的消費價值:方便快捷,同時食得健康,亦能獲得自煮的滿足。

便利並不代表一切,讓顧客參與製作,甚至負責大部分的生產過程,反而讓他們感覺良好,並在克服挑戰之中,產生真正物超所值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