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高級市場崛起,日本食品業轉戰東南亞(下)

A+A-
龜田製菓在越南為「Ichi」賣的廣告。 圖片來源:ICHI Vietnam/YouTube

日本食品業往海外淘金,並不是近幾年的事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業者揮軍越南,但如同商場上不變的道理:「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跑太快的永遠要付出比別人更高的代價,以米果為主力商品的龜田製菓。雖然早在 1996 年就進入越南,但僅僅三年就被迫退出市場。原因是當時越南經濟不夠強壯,消費者的購買力還不夠成熟。就連該公司執行董事都直言「進入市場的時間有點太早了!」

但龜田製果沒有因此氣餒。2013 年,與越南食品大廠合資成立「銀河龜田」(Thien ha Kameda)。此時的越南已非吳下阿蒙,整體經濟大幅成長,消費者的品味也跟著提升。

雙方的合作模式為,龜田製菓出資 30%,專注於製造,販賣則交給合資夥伴執行,劃清彼此的分工和責任。

當年龜田打進越南時,因為對供應鏈的掌握程度不高,曾為了確保原料而陷入苦戰。這一次則透過當地碾米業者,建立起越南產蓬萊米的集貨機制。同時引入自家開發的稻米篩選機,藉著感應器區分色澤和品質的差異,篩掉不能用的米來穩定產品品質。

結果,2014 年推出的仙貝「Ichi」大受歡迎,它以日本販賣的「揚一番」為原型,加上蜂蜜甜味,口感上也降低硬度,貼近越南人的口味。在超市等開架式門市,銷售員不厭其煩直接對著消費者推銷,同時在電視上播放產品廣告。

這場成功戰役讓龜田信心大增。繼河內和峴港之後,2016 年第三座工廠在胡志明市郊開工,幾乎單靠 Ichi 一項產品,目前越南年營收約達 20 億日元,營業利益率可達 25%。

與家電、日用品相比,近年食品業進軍亞洲市場的一大特徵,就是更加耗時,才能將生意推上軌道。為讓沒吃過的食物能普及,只有從示範吃法開始,改變飲食習慣下手。如同 UCC 在馬尼拉開咖啡教室,龜田製菓採用面對面銷售手法,各家公司須花上時間,反覆執行逐步滲透的策略。

馬來西亞一間超級市場貨架上,放滿了一整列的日本咖哩。

2005 年,全球第一大咖哩品牌好侍食品(House)於中國開賣「百夢多咖哩」,祭出「讓咖哩成為中國人民食品」的標語。除了加入中國人熟悉的八角來調味,光是在超市等地舉辦的試吃會就超過 20 萬次。即便在 2012 年度開始獲利之後,依然穩紮穩打,連食譜都修正為給炒菜鑊專用。

只是耗時耗力下,與日本大不同的海外,仍可能發生無法預期的狀況。近年來,中國一線城市送貨到府的「宅配」普及,外賣成了主要的飲食渠道,就連好侍也不得不去開拓從未接觸過的宅配方式。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發表的「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查」,2016 年度日本食品商的海外營業額約達 5 兆 4 千億日元,估算繼續營業單位稅前淨利率約為 7%,超過製造業的 5%。由此可窺見,日本品牌的高價策略已經奏效。

致勝的關鍵不光取決於味道,連食法、銷售渠道等,都要跟上劇烈變化,具彈性的應變能力不可或缺,才足以面對日本市場不曾遇過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