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奇遇記(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是全球知名的童話,故事中木偶 Pinocchio 因撒謊而鼻子變長,叫兒童學會誠實的美德。但原來我們認識的故事版本,早經過迪士尼簡化改編,原版不但黑暗殘酷,更處處是政治隱喻。有評論分析,作品的終極關懷在於個人解放 —— 除非人努力向學,否則只會是政治家玩弄的扯線人偶。
旅居意大利的作家 John Hooper 與翻譯家 Anna Kraczyna 撰文指出,「木偶奇遇記」最先於 138 年前刊登,由意大利作家 Carlo Lorenzini 以筆名科洛迪(Carlo Collodi)撰寫,於兒童報章連載,兩年後出版成書。
科洛迪誕生於 1826 年的佛羅倫斯,當過記者、諷刺作家,最後任職公務員。他曾經是政治和文化刊物的健筆,經常抨擊統治階層漠視窮人和弱勢社群。時至 1870 年代中期,他開始撰寫兒童文學,背後動機始終成謎。我們理應可以從他的書信中推敲一二,可惜信件被其親兄弟 Paolo 盡數燒毀。
科洛迪是意大利統一運動的支持者,不但鼓吹意大利解放獨立,甚至在兩次獨立戰爭中參軍,於前線對付奧地利帝國軍隊。但後來他眼見新政府愈趨腐敗,對社會絕望氣氛視若無睹,對於國王伊曼紐二世(Victor Emmanuel II)帶領的新意大利王國希望幻滅,政治立場於是逆轉。
「木偶奇遇記」的開場白,已經透露出科洛迪對新政權的不滿: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
我的小讀者會毫不猶豫這樣說。
但不對,小朋友,你錯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塊木頭。
把國王與木頭類比,充滿政治諷刺意味。科洛迪由此開創沒有王子與公主、沒有騎士與待救閨女的「童話」,場景類近意大利的窮鄉僻壤,是農村基層的殘酷世界,卻經常被統治階層視而不見。
對新意大利王國的冷嘲熱諷,貫穿整部「木偶奇遇記」。譬如 Pinocchio 作為劫案受害人出庭後,由人猿擔任的法官,居然判處 Pinocchio 入獄,罪名是他容易受騙。這種荒謬的法庭判決,無疑在諷刺政權的司法不公。
如何擺脫傀儡的命運?
大多數人都以為,「木偶奇遇記」是警惕兒童不要撒謊的警世故事。初版故事中,Pinocchio 不會因撒謊而鼻子變長,但後果更為殘酷:他被兩名惡棍吊死在樹上。隨著洛陽紙貴,科洛迪被要求續寫「木偶奇遇記」,於是故事有了第二版本,首次出現因撒謊而鼻子變長的情節,但這不是撒謊的必然懲罰,更不是故事的重點。
評論文章認為,科洛迪最終所關心的,其實是教育的問題,警惕 19 世紀末的意大利人,不接受教育會有慘痛後果。故事臨近尾聲,Pinocchio 終於願意上學,學業突飛猛進,得到轉化成人的保證。可惜他和朋友選擇到訪玩具城(Toyland),自以為到了人間天堂,殊不知訪客統統變成了驢子,最後被勞役至死。
驢子被強迫勞動的命運,呼應著意大利非技術勞工的悲慘人生。而且,在意大利語中,「驢子」除了形容埋頭苦幹的勞動者,還指成績不好的學生,他們並非天生愚鈍,部分可能只是拒絕學習。科洛迪似乎是暗示,拒絕向學只會落得「驢子」被勞役至死的命運。如果不願為「驢」,唯一辦法就是接受教育。
在故事結局中,闖入玩具城的 Pinocchio 躲藏起來成功避過厄運,通過連串嚴峻考驗後重新學業。由於願意為自己及所愛的人承擔責任,終於得到成為「人」的資格,擺脫扯線木偶的出身。
迪士尼改編的「木偶奇遇記」把誠實美德當成重點,但科洛迪原先真正關心的,終究是個人的解放啟蒙 —— 除非透過知識而自我覺察,並且學會為他人承擔責任,否則人只會是傀儡、扯線木偶,難免受壓迫的殘酷命運。這番道理不但適用於 19 世紀末的意大利王國,在這個禮崩樂壞的亂世依然是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