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者也要分種族,有必要嗎?

A+A-
不同種族的血液捐贈,部分情況下,或許更適合特定人士。 圖片來源:Bernd Wüstneck/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黑鼆鼆唔喺人啊?我啲血紅色㗎,同你一樣啊!

電影「機動部隊: 夥伴」的對白,指出種族不是歧視的理由。不過,種族不同,輸血時發揮的作用亦可能有所不同。曾撰寫血液學書籍 Nine Pints 的英國作家 Rose George,於「紐約時報」撰文提到,科學證明血液有著種族特異性(ethnically specific)。按種族分辨血液,向有需要人士輸血,有其合理之處。

George 為撰書,曾到訪英國國民保健署搜尋資料。她表示,儘管知道血液的種族特異性,但當時血液及移植部門負責人直接一句:「我們需要黑人血液。」仍令她對種族與血液的關係感到吃驚。

昔日,外國處理血液捐贈,亦有按種族分辨不同血液的做法,但並非出於科學實證。1937 年,芝加哥庫克縣醫院建立美國最早的血庫,引來其他血庫效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非裔美國人捐贈的血液會標上記號「N」,只用於其他非洲裔美國士兵身上;一些捐血中心甚至完全拒絕非裔美國人捐血。George 引用曾任美國紅十字會主席的 Norman H. Davis 的信件,當中承認分隔血液的做法:「乃出於傳統及情感問題,非科學角度。」分隔血液至 1950 年起方開始停止。

不過,回到科學角度,George 認為,現時紅十字會不按種族分辨血液的做法有誤。

A、B、AB 及 O,加上正負 Rh 因子,組成人類 8 種主要血型。輸血成功取決於適合的血型。假如輸入的血液包含自身缺乏的抗原(antigen),身體便會產生排斥反應。同時,體內會製造一種抗體,增加下次識別抗原的能力。George 特別提到,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地中海貧血症或白血病等,需定期接受輸血的患者們,可能因抗體不斷產生,導致愈來愈難配對合適的血液。

至於血型有所不同,大部分原因由細菌、寄生蟲驅使。美國國家血型基因組中心科學主任 Connie Westhoff 解釋,假如瘧疾通過特定抗原進入血液,該抗原便可能會產生變化以自我保護,導致不同血型的出現。例如霍亂,在 O 型的腸道幹細胞上繁殖能力高,但 O 型對瘧疾亦更具防護力。鑑於諸多複雜因素,導致血型的區域比例有差異。例如 A 型血分別存在於 27% 亞洲人、40% 白人身上,而 B 型血於亞洲較之常見。

即使如此,只需分清血型、鼓勵較少數血型擁有者捐血不是已足夠?對此,George 列舉鐮狀細胞的例子。其細胞特徵(SCT)能預防瘧疾,而且大多數遺傳有鐮狀細胞特徵者,均沒演變成鐮狀血液疾病(SCD)。這亦解釋了,何以鐮狀細胞疾病過去常見於非洲,因為當地過去瘧疾傳播同樣甚為廣泛。意味能對某些疾病起作用的血液,可能更常見於某些種群,而非純粹的血型分別。

擁有罕見血型的女童 Zainab Mughal。  圖片來源:oneblood.org

去年,南佛羅里達州女童 Zainab Mughal 患上侵入性癌症 —— 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由於只有化療及幹細胞移植能治療女童,因此輸血亦不可或缺。偏偏,Zainab 的血型極為罕見,只有 1% 人血液不含 Indian B 抗原。通過美國罕見捐贈者計劃(ARDP),終於找到另外 5 名同樣罕見的捐贈者。George 形容尋找過程難度極高,因為世上只有伊朗、巴基斯坦及印第安人的血液,可能不含 Indian B 抗原,故捐贈者的父母亦必須為上述種族人士。在此病例上,仔細分辨種族似乎只為 Zainab 這一小撮人服務。故當地血液銀行 One Blood 成員 Susan Forbes 亦感嘆:「大多數人都不明白,為何需要多元的血液供應。」

Zainab 事件雖然有助提升大眾對血液的認識,但要推動種族血液分辨,或難免被指歧視。骨髓配對組織 Be the Match,在 2009 年推動捐贈者自我申報種族初期,亦引起工作人員不安。Westhoff 表示:「當時沒有向員工好好說明,目的不在區別種族。之所以這樣做,出於把非裔美國孩子歸納為鐮狀細胞計劃組,同族捐贈者的血液更適合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