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媽的錢」:韓國年輕人的消費現象

A+A-
圖片來源:hung Sung-Jun/Getty Images

工資永遠追不上開支,買樓只是夢想,唯有偶爾揮霍一下當作自我獎勵,相信這是不少人的生活態度。在韓國年輕人之間,亦有類似的消費文化,並衍生出流行用語「他媽的錢(shibal biyong)」。此詞早見於 2016 年,指的是「藉著某項不必要的開銷,助人渡過艱苦的一天」,既然前景黯淡未明,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

當你被上司苛斥一番,又或得知晉升無望,下班後買盒貴價壽司,再棄地鐵改坐的士回家。這個揮霍「他媽的錢」的過程,便成了當天的慰藉。首爾大學政治學學者金貞敏(Jeongmin Kim,音譯)指,「他媽的錢」與「金鎖匙(geumsujeo)」、「地獄韓國(joseon)」等用語的流行,反映新一代韓國人認為,一切均被有錢人操縱、難以在國內生活的集體絕望態度。

財閥壟斷韓國經濟市場,年輕人唯一出路,便是進入財閥企業工作。 圖片來源:路透社

南韓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在 2015 年多達 7 成年輕人指社會不平等是主要問題。官方去年的統計亦顯示,青年失業率已達到 1999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金貞敏認為,部分原因在於南韓財閥家族的企業集團,壟斷了國內大部分經濟,扼殺其他人的創業希望。年輕人別無選擇之下,爭相進入充滿資深員工的財閥企業工作。她補充,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中,在 36 個成員國當中,南韓的收入差距排名 31。南韓企業普遍採用論資排輩的年功序列方式,評定薪酬水平,年輕人與資深員工收入,自然有一段距離。

不平等及對經濟的絕望,對不少南韓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打擊。20 多歲的韓國人死亡原因,接近一半人為自殺;相比之下,美國的同齡群組中,只有 5 分之 1 人輕生。南韓同時是 OECD 在 2003 至 2016 年間,總體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至於繼續苦苦掙扎的年輕人,「他媽的錢」便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既然永遠無法置業,不如買件漂亮外套;既然儲蓄不能保障退休生活,不如去餐廳「鋸扒」。近年的暢銷書「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죽고 싶지만 떡볶이는 먹고 싶어)」、男子組合防彈少年團歌曲的 GOGO均以「他媽的錢」及年輕人背後的想法為創作題材。

2017 年的一項調查指,單次與「他媽的錢」有關的消費行為,最高金額多為 90 美元(約 700 港元)。韓國媒體去年獲得的銀行卡使用數據則顯示,自 2014 年起,生於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期的千禧一代,其消費支出增長率,為嬰兒潮一代的兩倍。按這種速度估計,儘管千禧一代擁有的財富,比嬰兒潮一代相差甚遠,但前者的平均消費支出,將在 2020 年超越後者。

暢銷書「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正是以年青人藉揮霍逃避現實的心態為創作背景。 圖片來源:books_eum/Instagram

到底韓國年輕人的消費行為是否揮霍、脫離現實?對有關指斥,金貞敏不盡同意。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短期消費模式已成為一種理性選擇,乃基於對未來的現實評估下,將貨幣效用最大化。例如韓國國家青年政策研究所去年的調查反映,46% 年輕人有感置業要不「需要 20 多年時間」,要不「永不可能實現」。金貞敏又提到,近半國民居於首爾市區,現時的房價卻已與紐約相當,以常人的薪金根本無法負擔樓價。股票及債券等傳統投資選擇,亦因年輕人認為儲蓄不夠投資,或收益無法追上不斷上漲的開支而放棄。

換言之,看似感性的消費行為,背後有著客觀的社會及經濟原因。慶熙大學文化研究教授李澤廣(Taek-Gwang Lee,音譯)稱:「『他媽的錢』、『揮霍之樂(tangjinjaem)』,都是通過個人消費應對社會問題的象徵。鑑於儲蓄已不能保障未來,令人的考慮與過去不同,投資現在而非未來的想法,得到了支持。」社交媒體則是有關現象的推手之一。在智能手機及互聯網普及下,千禧一代通過各種社交平台,炫耀自己的消費行為。只要在衝動消費的貼文加上「#shibalbiyong」標籤,事情便變得正常不過,一切只是管理個人壓力的方法。

金貞敏最後強調,政府需要認真看待千禧一代的擔憂,而非將之視為自我放縱。去年韓國銀行的報告表示,儘管 2 字頭人口擁有的金融知識,,冠絕各年齡層,但他們在「財務行為及態度」的得分最低。銀行方面亦認為,政府應該提出「培養正確價值觀的政策,因為今天的年輕人過分強調消費」。當然,報告乃以銀行對合理儲蓄的定義撰成,但金貞敏指,報告忽略了韓國年輕人認為「政策不能糾正系統性經濟問題」的想法。只有採取令年輕人相信有可能實現富裕的政策,他們才願意未雨綢繆。否則,及時行樂才是當下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