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鞋底、電線套…… 現代人離不開用途廣泛的橡膠。它既可製成便利的工具,亦可製成可怕的子彈。但更加是殘酷的是,在 19 世紀展開生產事業後,有關種植橡膠樹的殖民地歷史。
橡膠是由收集橡膠樹汁液而成,這種天然物質早在歐洲殖民者進入拉丁美洲前,當地土著已有使用的紀錄。1490 年代,探險家哥倫布在海地,發現當地人正在使用這種「樹上的膠液」(Of the gum of a tree)。隨後歐洲開始報道這種來自樹木的「一種蠟」(a kind of wax):當切割樹皮時,這些「奶」(milk)便會在外樹皮與內樹皮之間流出。
儘管當時橡膠已為歐洲人所知,但仍未作為廣泛使用,那些流入歐洲的橡膠,主要只為滿足人的好奇心。直至 1615 年,西班牙人運用橡膠,作為皮革與織物的防水手段,成為歐洲人使用橡膠的里程碑。到了 1818 年,蘇格蘭化學家 Charles Macintosh 通過實驗,混合白電油(Naphtha)與橡膠,成功製作防水外套,同時令橡膠製品走向工業化生產。
大量生產自然需要龐大的原料供應,只生長於部分殖民地的橡膠樹已不敷應用。英國殖民地在 1877 年,從巴西引入巴西橡膠樹(Hevea brasiliensis)至亞洲。及至 19 至 20 世紀之交,各殖民國已在越南、柬埔寨、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等,開闢出大片土地,專門種植橡膠樹。
然而,橡膠樹種植需時,東南亞的橡膠園短期內未能滿足工業生產所需。在非洲殖民地強迫當地人收集橡膠,遂成為另一重要供應來源。當中在剛果,大量野生的卷枝藤屬(Landolphia)藤蔓植物亦能分泌乳膠。由於當地在 1885 至 1908 年間,仍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的私人領地,他因而開始強徵剛果土著,到野外採集不能人為密集種植的藤蔓植物。
利奧波德二世強迫土著採集的手段甚為兇殘。他組織一支配備步槍、由比利時軍官與當地人編成的部隊,向各個村落強徵橡膠,並鎮壓抗議及起義。武裝人員到達村莊後,先會綁走婦女及兒童,以威脅男性採集足夠的橡膠。假如未能達標,則砍去其家人的手腳,甚至屠殺全家。每條村莊亦須提交指定分量的橡膠,有村落便因上繳數量不足,慘遭焚村。
直至 1904 年,在剛果一條名為 Baringa 的村莊,男村民 Nsala 由於交出的橡膠分量不足,收到其 5 歲女兒 Boali 被砍斷的手作為懲罰。英國傳教士 Alice Seeley Harris 適逢到訪村落,拍下了 Nsala 在陽台前看著斷肢的情景,以及當地其他人採集橡膠的照片。Harris 其後將照片印成小冊子及幻燈片,在歐美各地公開展出,向世人揭露發生在剛果的殘暴事實,受到廣泛關注。在公眾壓力下,利奧波德二世不得不放寬對殖民地的鐵腕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