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人總是不滿年輕人?

A+A-
8 月 5 日,年輕示威者響應「全港三罷」,欲阻礙地鐵癱瘓交通,換來車廂內的老人家指罵。 圖片來源:ANTHONY WALLACE/AFP/Getty Images

香港示威由 6 月延續至今,輿論總是圍繞於所謂「不讀書、不工作、受人擺佈」的年輕人身上。有如早前紐西蘭 25 歲議員 Chlöe Swarbrick 使用網絡術語「OK boomer 」回應在座議員,被轟年輕人沒有基本尊重。世代之間的指罵,似乎從未停止過。到底為甚麼大人總是看年輕人不順眼,覺得他們自大又一事無成?「Vox」文章嘗試揭開謎底。

無限輪迴的循環

「OK boomer 」是時下年輕人對大人的嘲諷,暗指他們作風保守,反對左派政策,對氣候問題一無所知。簡言之,這是一句年輕人稍溫和地反擊大人「現今後生仔」的論調。但其實幾年後,年輕人會成為大人,他們又會重蹈覆轍,開始不滿青年人的作風。我們總認為年輕人更加自我中心及自戀,而大人則更加圓滑及顧全大局。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心理學家 John Protzko 認為:「這似乎是記憶問題,每一代都重複發生。」聖路易斯大學心理學家 Cort Rudolph 研究發現,多數大人對年輕人的說法為「生性懶惰,凡事應得,並常以自我服務的方式行事。」Protzko 說:「這是一種偏見,有如對少數民族作出的主觀意見。」

Protzko 曾進行「棉花糖實驗」,測試孩子對誘惑的忍耐力,並邀請 260 名知發展心理學家進行預測。研究發現,84% 認為現今的孩子表現比以往更差。但事實上,如今的孩子於延遲滿足(delaying gratification)方面,比十年前的孩子表現得更好。

記憶的主觀意識

這是因為記憶系統有一種偏見,為「即時主義(presentism)」,當嘗試記住某件事時,我們將當下的部分折疊成我們過去的記憶。換言之,人們的記憶並不如想像中可靠。它有如影片剪接師使用方便的片段,對事情的完整性進行填充。因此,當人們談論「以前的年輕人如何」時,無人能夠提供真正客觀的信息。我們會使用現有的片段,即為自己所認為的年輕人行為,填補描述空缺。

Protzko 另一項研究發現,更愛權威(authoritarian)的大人,會認為現今青年對長輩的尊重比以前更少;閱讀能力更好的成年人,則認為現今的後生閱讀興趣比以往低;而更聰明的大人,亦認為孩子們的智商更低。Protzko 解釋:「我們不會有小時表現的客觀認識,因此會以自己的記憶詮釋問題。」

事實上,千禧年的年輕人多方面都比過去的青年表現得好。吸毒、酗酒、濫交等成人活動皆相對減少。但心理病如焦慮、抑鬱亦明顯增加。不同年代的人似乎總是互相抱怨。Protzko 認為,這是因為「世代主義(generationalism)」的影響,僅基於人們對不同時代的個人偏見。他指出:「人們傾向過於概括一個世代的人,並以世代之間的差異建立觀點及論述。」

他也認為,世代之間的差異並不一定只屬於該年代,而是年齡上整體的反思。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社會發展心理學家  Kali Trzesniewsk 認為,無需視年輕人的自我中心為一件壞事。她說:「他們必須考慮自己的未來。若要勇敢嘗試,就需額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