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權力的網絡

A+A-
廣場和塔樓,可理解為作者全書兩大權力運作方式的象徵。 圖片來源:路透社

傳統史學普遍以垂直的層級想像權力結構運作,幻想帝王將相隻身一人左右歷史洪流,統治階層每每成為故事主角。耳濡目染下,這種框架不自覺套入現實之中,例如討論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情況,會幻想出「中央 —— 港澳辦、中聯辦 —— 特區政府 —— 警隊」這樣的管治架構,層層遞進,如臂使指般運作,決定英明或失誤皆歸諸於「阿爺」,只有由上而下的命令,下層的反應、互動則付諸闕如。但事實上,權力運作方式或許並不總是如此單向。

知名歷史學者 Niall Ferguson 所著的「廣場與塔樓The Square and the Tower)」,嘗試重建歷史網絡,點出「網絡」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力不下於階級結構。書名所指稱的廣場和塔樓,可理解為作者全書兩大權力運作方式的象徵。廣場,不分高低、眾生平等,代表橫向的社會網絡。塔樓,則代表高下井然的層級秩序。個人權力大小、地位高低,不盡是個人能力所決定。階級結構嚴密的年代中,在政府、企業等垂直組織的層級地位,對個人成就影響較顯著,而在網絡時代,則視乎橫向連結的寬廣。

「廣場與塔樓」,嘗試重建歷史網絡,點出「網絡」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力不下於階級結構;圖為書封。

Ferguson 在書中主張,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網絡其實早已存在。網絡的形態多變,有家族網絡、社會網絡、金融網絡等不同面向,而由共濟會、印刷革命、文藝復興等,均可見背後網絡運作的身影。雖然在過去的歷史中,人類大多過著階級式的生活,活在少數人壟斷權力的結構之中。但網絡帶來的創新力量,不斷改變西方文明的面貌,尤其是在兩個網絡化時代,打破傳統秩序,令階級的影響力稍稍消退,人民透過網絡,能讓革命性的想法向外傳播,達到顛覆權力的效果。

第一個網絡化時代是印刷革命後、15 世紀晚期至 18 世紀的歐洲,印刷機的出現鼓動了宗教革命、啟蒙運動等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第二個則是現今的互聯網時代。資訊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和規模流動,改寫世界的遊戲規則,削弱國家主權的影響力,「去中心化」成大勢所趨。兩個網絡化時代有三大不同之處,一是現今的網絡革命擴散速度更快更廣;二是兩者造成的財富分配效果截然不同,現今的資訊革命製造了多隻科技巨獸,包括 FANG(Facebook、Amazon、Netflix、Google)、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左右科技發展潮流;三是印刷革命首當其衝受影響的是西方基督教信仰,而現今的互聯網革命對商業、政治的影響更顯著,對宗教的影響則較小。

網絡固能讓人民顛覆權力,但亦可能成為權力管治的工具,中國、俄羅斯的故事,讀者料不陌生。第二個網絡化時代如何走下去?自由平等的烏托邦究竟是否空中樓閣?暫時仍是未知之數。只是換個角度,百年過後,回首今天,或許歷史記述的不是杜林普與習近平的較量、中美爭雄角力,而是底下小城百萬人民的騷動,怎樣透過網絡互相連結、壯大,與追求自由的不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