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排之戰】能源改革,先驅德國也需要18 年

A+A-
位於科隆的燃煤發電廠。 圖片來源:路透社

近來世界各地氣候極端災害不斷,不少政府開始意識到氣候暖化的嚴重性。2019 年 G7 峰會上,七大工業國承諾,將會實施措施緩減地球暖化。但國家能源也關乎電力供應及經濟問題,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就連德國欲全面終止燃煤發電,也需時 18 年,耗資 400 億歐元(約 3,447 億港元)。

德國終止燃煤發電

早前,德國宣佈將於 2038 年全面停用燃煤發電廠,如情況許可,計劃會加快於 2035 年落實。為確保能夠於期限內完成能源改革,政府將於 2026 年及 2029 年進行審查評估;同時間,最後一座核電廠將於 2022 年關閉。目前,德國有 42% 的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28% 來自煤炭,14% 來自核能。

經濟部長 Peter Altmaier 指出:「這是一項好的保護氣候協議,它顯示了我們的決心。」歐盟是全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的排放地區,而德國正是歐盟最大的經濟體。環境部長 Svenja Schulze 表示:「我們是第一個在有約束力的基礎上,退出核能和煤炭的國家。」

煤炭能源集中發展於德國東部,並提供大量相關就業職位,這些地區並不願意在沒有彌補的情況下中斷收入。政府為此合共撥款 48 億歐元(約 414 億港元)補償全國所有煤電供應商,目標是在 15 年內關閉 19 座燃煤發電廠。除此之外,政府亦承諾建設及發展醫療和水能研究機構,並為煤炭工作人員進行職業再培訓。

全世界的共同責任

這項計劃,揭示了國家完全停用化石燃料的昂貴成本及困難。但有環保組織認為,政府的計劃太慢,且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步伐不夠快。Germanwatch 政策總監 Christoph Bals 指出:「主要的減排措施都推遲到 2020 年年尾。」由此可見,如此龐大的計劃,恐怕仍無法有效達到歐盟當初決定減排的預期

雖然減碳於近年已成全球共識,人們對環境污染的意識也提高不少,全球的煤炭用量曾於 2014 年一度大幅下降,但上年又出現回升趨勢。其中亞太地區的燃煤量增長最多,從 2017 年的 27.7 億噸增加至 2018 年的 28.4 億噸,單單中國就佔全球排放量一半,有近 20 億噸。據國際能源署推算,中國當地的煤炭需求在未來兩年仍會持續上升。

不只如此,中國更計劃建造更多的燃煤發電廠。另外,中國提倡「一帶一路」的計劃中,向全球輸出的基礎建設,當中包括至少 63 座燃煤電廠。對此,德國作為開路先鋒,財政部長 Olaf Scholz 形容:「德國作為最強大及最成功的工業國家之一,正邁開腳步,脫離化石燃料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