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香港衛生署署長陳漢儀在記者會上曾表示,除非有病徵,否則在一般社交場合不用戴口罩。言論引起香港市民質疑,是否正確的建議,還是背後別有政治原因。1 月 28 日特首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一眾高官終於在疫情爆發後首次在記者會上戴上口罩。事實上,擔心肺炎疫症的香港市民早已四出搶購口罩,市面上一罩難求,口罩供不應求,遠至歐美城市亦出現搶購潮。即使疫情有全球擴散的跡象,一些西方國家的衛生專家卻認為,他們的國民沒必要戴口罩防疫。
加拿大卑詩省疾病控制中心的 Danuta Skowronski 說,其機構不建議人們使用口罩來保護自己,不太可能發佈這樣的指令。「這是一筆巨大的成本,沒有已證實的好處。」她表示,這可能帶來浪費口罩供應的風險,而現時已有在醫療保健系統之中有所浪費的跡象,甚至從環境的角度來看,也是不明智的。她建議那些有症狀及要進入醫療機構進行治療的人才需要戴口罩。
Skowronski 稱,卑詩省的傳播風險仍然很低,對於在中國旅行的人來說,最好的保護是避免接觸動物市場並定期洗手。她說:「我不希望人們誤解,以為公共衛生對這種病毒的強烈關注,是今日卑詩省面臨嚴重威脅的指標。」
加拿大通訊社報道,加拿大公共衛生首席主任 Theresa Tam 亦否定健康人士戴上口罩以防止感染的想法。她表示,口罩對已經患病的人很有用,但它們會令健康的人以其他方式染病。「僅僅在身體健康的時候戴上口罩不是一種有效的措施,有時候,當你將手指放在臉上,取下口罩,將其放在眼睛旁邊時等等,實際上可能會帶來一些風險。」「因此,在進行日常活動時,不建議戴口罩。」
根據網絡流傳的學校通告,加拿大 Beverley Acres 公立學校及 Bayview 中學通知家長,切勿給學童戴口罩上學。理據是根據當地衛生部門建議,戴口罩會不必要地提升學生之間的緊張氣氛,及有可能增加戴口罩者的受感染機會。
諸如此類的病毒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播。當被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他們會將呼吸道攜帶病毒的飛沫傳播到空氣中;如果他們觸摸眼和鼻,然後觸摸另一個人或物件的表面,也可以在周圍散佈這些液滴。如果有人接觸了這些具有傳染性的飛沫,無論是在空氣中還是通過觸摸含有飛沫的表面,他們也會受感染。
儘管加拿大的公共衛生專家認為健康人士不必要戴口罩,但有證據表明在預防流感方面,正確使用口罩可減低空氣傳播病毒的風險。例如,2008 年一項研究發現,使用口罩的人得流感的可能性降低 80%。2009 年另一份報告發現,與經常洗手相結合,口罩使人們患流感的風險降低約 70%。
美國西北大學醫學傳染病學教授 Michael Ison 接受「哈芬登郵報」(Huffpost)訪問時提出,任何種類的口罩均有幫助,因為口罩遮蓋人的口鼻,避免人們碰觸這些部位。新南威爾士州在 2016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人每小時會觸摸面部多達 23 次。是以外科口罩有助降低由打噴嚏或咳嗽引起的「飛沫飛濺」,或由手接觸口而感染病毒的風險。
但口罩並不能確保萬無一失,戴口罩者仍有可能透過空氣和眼睛接觸到病毒。倫敦大學聖喬治分校的醫學專家 David Carrington 向英國廣播公司 BBC 新聞提出憂慮:「為公眾提供常規外科口罩並不能有效抵抗空氣中攜帶的病毒或細菌。」漏洞包括外科口罩太鬆散、沒有空氣過濾器,以及眼睛暴露在外等。
回顧 2003 年發生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疫情,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認為口罩在減緩傳播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特別是在醫院環境中,但主要是因為它們阻止了患者周圍傳播病毒。2012 年,另一宗致命的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MERS)」傳播時,美國的衛生官員僅建議與 MERS 患者在同一房間時戴口罩。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口罩在阻止 MERS 的傳播方面是否有任何作用。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表示,沒有真正必要讓公眾戴著口罩,只有那些在中國境內和周邊旅行的人才需要戴口罩。耶魯傳染病專家 Richard Martinello 提出:「我們一般不建議普通大眾使用口罩或防塵口罩。當然,對於在公共場所接觸細菌格外謹慎的人,則可以選擇戴口罩。」
口罩本身並不能消除你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Ison 說:「它可以降低某些傳輸的風險,但不會使風險降至零。」口罩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於是否正確佩戴,例如像香港特首在記者會便犯了多個佩戴口罩的錯誤,如沒有完全覆蓋口鼻,除下口罩後再次戴回同一口罩。印證了加拿大當局的「口罩危險觀」。
西方衛生專家按其「國情」,並不推崇普及國民佩戴口罩。但許多香港的醫學專家如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均提倡口罩防疫。香港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擔心社區已存在許多隱形病人,加上「武漢肺炎」在潛伏期中也能傳播,相信外出時配戴口罩是現時唯一能自保的方法。畢竟香港與中國有頻繁的人口進出,在香港政府掉以輕心之下,市民只有增強防疫意識,加強戒備,民間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