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拿大、歐洲多國先後封關鎖國,不惜犧牲豐厚商貿利潤抗疫,相信短短 1 個月前,沒有多少人料到世界會陷入如此困境。究竟這些非常措施,有多少會在瘟疫退卻後保留下來?全球化榮景會否就此斷送在武漢肺炎手上?智庫組織 OPEN 創辦人 Philippe Legrain 分析,全球化正在面對甚麼不可逆轉的改變,後武肺時代的世界注定不再一樣。
時至 2 月底,多國政府與投資者依然隔岸觀火,以為武漢肺炎疫情只會局限於中國,豈料病毒迅速擴散全球。整場危機反映了全球一體化的弊病,病毒加深人民對外地人的猜疑,企業亦需要重新部署全球供應鏈分佈;封關與收緊外國簽證等曾是右翼人士夢寐以求的理想,就在抗疫的非常時期得以實現。
在歷史長河上,武漢肺炎只是短暫的存在,但假若導致全球化改轅易轍,其影響將可能難以逆轉。倫敦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客席高級研究員 Philippe Legrain,創辦了關注全球開放議題的智庫組織 OPEN,他在「外交政策」雜誌撰文推斷,世界潮流將會如此改寫:
1. 不再依賴中國生產
曠日持久的美中貿易戰,確實令不少廠商從中國撤資,但很多外資在中國投資多年,始終不願意主動改變。即使中國生產成本上升,當地依然有規模經濟和高效率物流的優勢,直到這次武漢肺炎,不可逆轉的改變才真正出現。
僅僅是今年首兩個月,中國工廠大規模停工已導致出口按年大跌 17%,干擾到歐洲車廠、iPhone 及其他多類商品的生產,很多跨國企業終於不得不調整供應鏈,投資更具彈性和更本地化的生產,以取代對中國生產的依賴。
其中一個替代選項,就是把生產線分散到亞洲其他國家,譬如印尼、越南等地;另一個選擇,就是縮短供應鏈長度,譬如美國公司把生產線移到墨西哥、歐洲公司把生產線移到東歐或土耳其等;第三條出路,就是投資人工智能和 3D 打印,以先進科技在本土生產,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2. 商務旅行將會減少
早前有外國媒體形容,拜武漢肺炎之賜,全球正展開一場最大規模的「在家工作實驗」,不在實體空間交流互動下,僱員僅透過互聯網聯繫工作。類似的革命也席捲企業高層,無數國際會議取消,跨國的商務旅行大幅縮減,改以視像會議和聊天應用程式代替。
商務旅行曾經是大勢所趨,每年持續增長,但是次疫症肆虐證明,有很多面對面的會面其實並非必要,更省時省錢的視像會議絕對可行,加上西方國家近年正視飛機的溫室氣體排放,有環保人士倡議低碳旅遊。因此即使疫情退卻,商務旅行再度復甦,相信原本持續增長的趨勢亦無以為繼,企業更可標榜自身的環保意識,以改善市場形象。
3. 保護主義主導潮流
武漢肺炎病毒的傳播無遠弗屆,國際大都會倫敦、紐約固然首當其衝,就連人口稀疏的北極圈大島格陵蘭也不能倖免,可見疫情已波及對外聯繫較少的聚落,譬如人口只得 4,600 人的意大利小鎮 Castiglione d’Adda,便率先淪為倫巴第重災區 10 個封城的城鎮之一。
隨著染病人數上升,懷疑外地人傳播病毒的疑慮日益加深,威脅亦愈來愈具體。即使國際領袖依舊把「跨境合作、共同抗疫」口號掛嘴邊,但多個昔日擁護開放邊界的自由主義政府,也接連出於實際防疫需要,實施封關鎖國措施 —— 大概沒有人會料到,自由派形象深入民心的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會宣佈鎖國,封閉連接美國以外的所有對外關口,比起素來主張邊境管制的美國總統杜林普還要狠。
究竟各國將如何汲取武漢肺炎的教訓?相信其中一個深刻體會,在於全球危難當前,各國都是自掃門前雪,無論鄰國還是盟友援助都不可靠。確診數字飆升同時,不少西方國家才如夢初醒,發現大量醫療物資都依賴中國生產,並趕緊以臨時政策限制出口穩定供應 —— 致力消除貿易壁壘的歐盟多國,內部先後禁止醫療裝備出口。台灣率先限制輸出口罩,同時提升本地產能以達到自給自足,如今已經成為外媒筆下的全球抗疫典範。
在疫情過後,以國家安全考慮為先,確保本地生產自給,勢成政治團體爭相提出的議題。長遠而言,主張強勢政府的派系將可能如魚得水,或讓更多人相信社會集體利益高於個人;世衛作為聯合國組織協調不力,亦可能被視作國際合作的失敗示範,人民將更相信以自身國家力量自救。
荷蘭歷史學家 Johan Huizinga 曾經描述,歐洲經歷黑死病蹂躪後,神秘主義、非理性主義和排外心態抬頭,瓦解歐洲原有的普世文化,促使中世紀步向衰落。武漢肺炎固然不會切斷全球的聯繫,但卻絕對可以成為全球化衰退的種子,過去數十年間,人類自以為理所當然的秩序,或將要從此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