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孤注一擲的蘋果

A+A-
2014 年,庫克到中國鄭州的工廠,參觀 iPhone 6 生產線。 圖片來源:Tim Cook/Twitter

蘋果公司旗下產品,大都印上「加州設計,中國製造」(Designed in California, made in China)的標示。然而「華爾街日報」報道指,蘋果一直以來對「中國製造」過分依賴,加上最近武漢肺炎疫情的打擊,已令投資者感到不安

早至 2015 年,已有部分高級營運主管建議公司,轉移至少一款產品的組裝工序至越南,藉以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之外,建立全新的零件供應鏈。高層們當時否決有關建議,因為對公司來說,要擺脫對中國這個第二大市場兼大部分產品組裝地的長期依賴,難度與代價實在太高。蘋果公司市值一度高達 1.4 兆美元,中國是當中的關鍵因素。在當地,蘋果有穩定、高效率及低成本的生產基地,加上一眾供應商的協助,均有助鞏固蘋果每年盈收。

然而,報道認為幾年過去,蘋果近年受美中貿易關稅問題、iPhone 在華銷售額不理想的衝擊之餘,當下的肺炎疫情,更成為公司第三大挫折。

中國為控制疫情,停止部分經濟活動,導使工廠生產受阻,在中國擁有龐大生產線的蘋果,自然受到影響。今年 2 月中,蘋果已向投資者發出預警,指本季銷售額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其後,公司市值更減少超過 1 千億美元。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供應鏈管理教授 Burak Kazaz 認為:「高級管理層不會公開承認,他們早應考慮中國的脆弱環節。現在他們再沒有藉口迴避了。」

肺炎疫情持續,影響中國工人復工。中國作為蘋果產品生產鏈重要一環,亦受打擊。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過,蘋果 CEO 庫克(Tim Cook)上週四接「霍士財經網」(Fox Business Network)訪問時,對大幅改變公司供應鏈一事仍不以為意,認為不可預測事件只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部分。「假如要作一些調整,也只是小環節上的調整,而非大規模、根本性的改變。」庫克所指的「小調整」,或是指公司開始把一小部分生產線,由中國轉往其他國家,例如計劃在越南無線耳機組裝、印度生產部分 iPhone,以及在美國生產 Mac Pro。

報道認為,蘋果對中國 300 萬勞動力的依賴,已是尾大不掉,無法完全擺脫。其中,主要負責代工的生產商富士康,在中國僱用數十萬員工,以人手為 iPhone 組裝,包括裝上纖薄的電路板、扭上小螺絲;另外又有數萬名經驗豐富的生產工程師,負責監督整個生產流程。富士康前高層 Dan Panzica 便認為,蘋果很難在其他國家找到數量一樣的熟練及非熟練工人。因為中國人口規模之大,讓生產商能建造容納超過 25 萬人的巨型工廠。同時,中國農民工人數,比越南 1 億總人口更多,而多數蘋果產品,便由他們來完成。即使印度在人口方面與之接近,但其道路、港口及基礎設施,仍遠遠落後於中國。

將生產線搬離中國,更可能損害公司在華銷售數字。消費科技市場研究公司 Strategy Analytics 的研究員 Neil Mawston 指,聘用大量中國員工,有助蘋果打入當地市場。而一旦減少中國工人人數,則可能削弱企業跟中國政府的關係,偏偏中國政府對這些全球品牌的看法,能在市場構成重大影響。

隨著時間過去,蘋果、富士康及中國三者已形成一種互相依賴關係。蘋果愈趨依靠富士康的生產設備,並希望中國消費者購買其產品;富士康則藉中國龐大的勞動力,以及對土地的控制權建廠,使之成為中國最大規模的私人企業,又有蘋果公司提供新技術及培訓。至於中國,則從兩者當中分別受益。

「華爾街日報」指,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令部分蘋果高層感到不安,他們希望公司能分散在華投資,以減輕一旦出現勞資糾紛,或中國政府改變對公司立場時的風險。不過,一切也許太遲,蘋果銷情早已受到打擊。蘋果在華銷售額,雖佔公司近 5 分之 1 總收入,但市場分析公司 Canalys 的數據顯示,蘋果在中國智能電話市場佔有率,已遭華為等中國本地品牌擠壓,由 2015 年最高峰的 12.5%,降至只有 7.5%

反觀三星,2014 年高峰時期,在中國市場中每 5 部售出的電話,便有 1 部屬三星。但隨後中國本地品牌銷情更理想,加上美國 2017 年在韓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令中國不滿,從而引發消費者的強烈抵制後,三星在華市佔率便大幅下滑,企業亦開始從中國撤出。目前三星在華市佔率只有不足 1%,但近年仍能在全球市場保持第一地位。此外,三星早在 2015 年,已計劃在中國減產,轉投越南等國家,2018 年更進一步擴大在越南的生產線。

至於蘋果公司,有消息人士指,由於印度仍未能準備公司所需的熟練工人及基礎設施,蘋果最終選擇繼續在中國生產 iPhone 11,今年下半年亦不太可能將新款 iPhone 生產轉移至印度。不單印度未準備好迎接蘋果,蘋果亦似乎仍未準備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