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國家杜馬:議會失效,革命先聲

A+A-
第三次帝國杜馬的會議。 圖片來源: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在世界各地,從古至今,不少獨裁國家都會舉行所謂的「民主」選舉和沿用國會制度,一來意圖分化激進和保守的反對勢力,二來是為獨裁者披上民主的外衣。然而,這種假民主制度,若果做得過火,可能反過來激起民憤,令獨裁者賠上政權。沙俄帝國末年,失敗的國家杜馬改革,就被認為是 1917 年二月革命其中一個起因。

19 世紀中葉,沙俄帝國已經外強中乾,國力無法與歐洲列強比擬,在 1850 年代與英法兩國對抗的克里米亞戰爭就慘敗。1880 年代,亞歷山大三世在任時以鐵腕治國,對多個民族厲行俄羅斯化,經濟方面又無甚作為,招致波蘭、芬蘭、愛沙尼亞等地區不滿;而其長子尼古拉二世在 1894 年登基,更成為歷史上最後一位沙皇。他試圖重振國力,在任時參與八國聯軍之役,佔據滿洲。可是在 1904 年,沙俄與日本就東北與朝鮮半島問題爆發衝突,史稱日俄戰爭。作為歐洲列強之一,沙俄在日俄戰爭卻處於劣勢,大量軍人死傷,國內不滿聲音愈來愈大,政府又在 1905 年 1 月血腥鎮壓聖彼得堡的罷工運動,引爆了 1905 年俄國革命

面對內憂外患,尼古拉二世為了平息民憤,決定聽從重臣塞吉.威特(Sergei Witte)的勸告,發表知名的「十月詔書」(October Manifesto),承諾給予公民各種自由,如言論及結社自由,又開放男性普選權,成立首個民選國會杜馬(Duma),所有法案要經杜馬審議,方能生效。「十月詔書」成功令不少保守自由派成員「袋住先」,而日俄亦簽下和約,軍隊回國,革命亦平息。第一屆國家杜馬於 1906 年 3 月進行選舉,要求更多改革的溫和開明派勝出,但尼古拉二世就在開會前一天,即 4 月 26 日頒佈「俄羅斯帝國基本法」(Fundamental Law),表明沙皇可獨攬大權,不單可以否決有所有議案,更可以隨時解散杜馬、更改選舉規則,他也手握軍事和外交大權。

結果杜馬上任後,要求釋放政治犯和土地改革,尼古拉二世決定解散杜馬,於是第一屆任期只有兩個月。一班自由主義者組成的憲政民主黨(Kadets)發起不交稅運動抗議,到 1907 年 2 月,第二次杜馬選舉時,尼古拉二世索性剝奪他們的選舉權。6 月,他又指一些議員勾結革命黨人,密謀推翻帝制,於是再次解散杜馬,歷時也只有 100 多天。到第三次杜馬選舉時,尼古拉二世直接擴大地主的投票權,讓他們得以控制選舉,最後杜馬淪為沙皇的橡皮圖橡。同時,沙皇寵信「妖僧」拉斯普丁(Rasputin)等佞臣,敗壞朝綱。

1914 年,最後當正值第四杜馬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沙俄參戰,這時尼古拉二世宣佈暫停杜馬運作,全民專心迎戰德國和奧匈帝國。可是,這次戰役遠比日俄戰爭慘烈,拖了兩年多,國內經濟已經崩潰,無以維持軍火補給,一般平民更兩餐不繼。尼古拉二世在 1916 年御駕親征,卻輸得更為淒涼,政府的認受性基本上全面破產,到年底時拉斯普丁亦遇刺身亡;同時,彼得格勒又有數以十萬計的人罷工抗議。

1917 年 2 月,愈來愈多飢餓的工人加入示威,這時尼古拉二世誠信已經破產,不能再像 1905 年般以杜馬改革平息風波。示威蔓延全國,軍隊倒戈,最終他因為怕被清算而只能退位。當初被 DQ 的憲政民主黨以及一眾自由主義者,後來主導了二月革命後的臨時政府。至於共產黨人於十月革命成功奪權,則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