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的故事:公營廣播的精神

A+A-
1948 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現場轉播倫敦奧運開幕典禮。 圖片來源:Haywood Magee/Picture Post/Getty Images

近來不論是「左右紅藍綠」還是「頭條新聞」,香港電台都被政府炮轟煽動仇恨、歪曲事實,要先後多次向警隊道歉。很多評論人批評這些事件侵犯港台的編輯自主,憂慮香港的新聞自由被進一步收緊。香港電台乃依照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模式,於 1928 年成立,時至今日,其約章還保留著英式公營廣播的精神。

1906 年,加拿大著名發明家范信達(Reginald Fessenden)在美國成功進行無線電廣播,其後無線電技術就在短短十多年傳遍世界,包括英國。英國廣播公司的前身「英國廣播有限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Ltd)於 1922 年成立,由著名工程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和一班電訊商共同斥資籌辦,目的就是要推廣廣播事業,建立涵蓋全國的廣播網絡,同年,他們破天荒定時播出娛樂節目,奠定後來廣播業的運作模式。1927 年,英國政府頒發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 of Incorporation),讓他們成為特許法定公司,而「英國廣播有限公司」亦正式改組為今天的英國廣播公司,並在 1936 年開始今天為人熟悉的電視業務,更早於 1997 年就設置網頁版。

BBC 伴隨英國人渡過多個歷史時刻,包括二戰。1940 年 5 月 13 日,邱吉爾在下議院發表著名的「鮮血、辛勞、眼淚和汗水」演說,其後再於 BBC 上重複廣播一次。 圖片來源:Keystone-France/Gamma-Keystone via Getty Images

英國廣播公司陪伴英國國民渡過多個重要時刻,包括二戰、1948 年首次轉播奧運、1953 年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加冕、1981 年查理斯王子大婚等等,還有無數的諧趣劇、記錄片和教育電視。可是,過去有聲音質疑公營廣播已經落伍,當時其原意是要解決頻譜幅蓋面不足的問題,但私人廣播技術變得發達,公營廣播失去原意之餘,還有與民爭利之嫌。畢竟英國廣播公司除了公帑和牌照費,也要依賴廣告收益,而且節目也會搶佔收視。然而,密芝根大學傳播學教授 Paddy Scannell指出,廣播業不同一般私營企業,不能全然由利潤和市場需求主導,廣播同時也是公共服務的一種,應發揮出市場以外的價值。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的 John O’Hagan 和Michael Jennings 就認為,由於公營廣播不用牟利,營運時可確保社會多樣性,令弱勢有渠道發聲,也令一些不能在商業平台一展所長的創作人,進行創作實驗,而且公營廣播確保經核實的資訊得以流通,而資訊透明是民主政治的一大基石。

在過去 90 多年歷史中,英國政府 9 次更新了英國皇家特許狀。特許狀猶如英國廣播公司的憲法,清楚定義它的權責和服務宗旨。現時特許狀要求英國廣播公司「以公共利益為依歸,透過公正、高質素和與眾不同的節目服務,教育和娛樂所有聽眾」。同時,英國廣播公司要發揮五大目的:

  1. 提供不偏不倚的新聞資訊,助人民認識世界;
  2. 鼓勵不同年紀的人努力學習;
  3. 創作最創新、優質和與眾不同的作品;
  4. 反映、代表和服務英國不同群體和地區的聲音,支援全國的創意經濟;以及
  5. 向全世界展示英國的文化和價值觀。

在世界另一角,1928 年,當時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也仿傚宗主國,設立公營電台,自此與港人走過逾 90 年的路程,由香港淪陷、溫黛、六七暴動、六四事件到回歸,從教育電視到廣播劇,還有「十大金曲」、「獅子山下」、「鏗鏘集」、「城市論壇」等多個膾炙人口的節目。「香港電台約章」還保留促進公民社會發展、提供開放平台予公眾暢所欲言、鼓勵社會共融及多元化等英式公營廣播的精神。若要避免「香港電台約章」變成一張廢紙,就要靠整個公民社會一起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