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獨裁者的關鍵是甚麼?

A+A-
2011 年 1 月 21 日,突尼西亞開始三天的哀悼,紀念於茉莉花革命中喪生的人。軍隊在街上維持得來不易的治安,有士兵在坦克上安置鮮花;在整場革命中,武裝部隊首領 Rachid Ammar 在 1 月 13 日拒絕總統的鎮壓命令,明言「軍隊可以出動,但不會向平民開槍」,是革命其中一個重要的轉折。 圖片來源: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如何才能推翻獨裁者?回答這個問題最好是曾有此經驗的人,1930 年流放中的托洛茨基出版「俄國革命史」(Histo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曾經提到:「毫無疑問,每一次革命的突破口,都是由軍隊的傾向來決定…… 都在士兵的一念之間。」

無論獨裁者看起來有多強大,他們也不能獨自統治,如果執法部門懈怠或者反叛,政權就會瓦解,執法部門效忠,政權才能活下去。大規模的民眾反抗示威,並不足夠

2011 年突尼西亞爆發革命,士兵反抗上級命令,是獨裁者本阿里(Zine el-Abidine Ben Ali)最終被推翻的關鍵之一。一支奉命保護内政部的警察小隊,面對境內最大規模的民眾示威,當游行隊伍步向總統府的時候,這支小隊決定不會執行命令,反叛的情緒迅速傳播到其他執法部門,總統本阿里不得不在數小時内乘飛機出逃。

究竟在怎樣的情況下,軍警才會決定叛變呢?答案撲朔迷離。流行的説法一般都強調為利益出發,即叛變的執法者,在意的是日後能否在新的政治制度中,獲取更好的利益。而效忠現有政權的人,只是想保存現有的好處。

從局外人或者事後孔明的角度,通常都認為這些執法者是出於現實主義,權衡自己的利益才做出選擇。但是這並不能解釋:警察及軍人在職業生涯中長期受紀律約束,為何會突然反抗上級命令;面對大規模民眾抗爭的時候,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利益?

軍警的叛變,不可能只是出於物質利益的考慮。身陷道德困境,對於職業軍警產生的心理影響,總是被人忽視。

一般來説,獨裁者如果面對長期的示威運動,很難只依賴防暴隊伍或者秘密警察,而必須調動其他武力資源 —— 這些部隊更習慣實彈射擊,而缺乏應對大規模群眾的經驗。他們面對的後果都很嚴重:到底是殺傷大批民眾來維持獨裁政權,還是逃避責任,或者因為叛變而面對軍事法庭的審判?

2019 年 4 月 7 日,經歷連日示威、靜座、抗爭,蘇丹有軍隊決定倒戈,保護示威者。大批示威者跟坦克旁邊歡呼。 圖片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軍警叛變一般不會在小規模示威運動中發生,但是在重大的社會動盪中往往不可避免,尤其當政權的生存要以大規模屠殺作為手段的時候。去年,非洲蘇丹各地爆發示威,也有一部分衛隊成員叛變,但是規模有限。直至 4 月 6 日,當示威民眾聚集到軍警總部發起靜坐,許多士兵都有所動搖,翌日有軍隊自發保護示威者,反抗當權的政府及其安全部隊(NISS),到 4 月 12 日,軍隊全面倒戈,總統巴希爾(Omar al-Bashir)被捕。

1917 年俄國革命也是如此,關鍵時刻在於 Volynsky 救生員近衛團「拒絕效忠於一個劊子手」,兵變的星火迅速波及到聖彼得堡其他部隊,蘇聯歷史學家 Eduard Burdzhalov 形容:「沙皇手下沒有一名將軍能夠控制局面,也無力拯救沙皇政府。」

純粹的怨氣並不足以令武裝部隊叛變,而是在於軍官階層之間是否能聯合一致。他們最主要考慮的是,叛變的一方和效忠現政權的一方之間,會發生甚麼程度的暴力衝突。事實上,有意繼續效忠的一方,通常會為了避免自相廝殺,而選擇變節。2011 年突尼斯的叛軍首領假意奉命,召集額外兩支部隊,等集合之後才披露真實意圖,結果新來的兩支部隊都選擇變節,和叛軍站在一起,不出幾分鐘,原本效忠總統阿里的衛隊領袖,以「避免流血衝突」為理由,勸誡他趕緊乘飛機逃亡。

革命之初總是大同小異,但是革命演變出來的結果卻大相徑庭:或政變,或内戰,或者社會改革,或者由更獨裁的政權上台。而兵變成敗的關鍵,是叛軍創造的期望更有吸引力,而非令士氣變得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