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發展,或到瓶頸?

A+A-
電影「2001 太空漫遊」中,超級電腦 HAL 9000 自稱不會出錯,否認太空員 David Bowman 的指控;圖為劇照。

今天,要在無人駕駛製藥追蹤武肺患者等領域取得突破發展,似乎都得應用 AI 技術。Google 行政總裁 Sundar Pichai 今年初便形容,AI 發展帶來的影響「比火或電力更深遠」。但「經濟學人」的「科技季刊」(Technology Quarterly)近日提出,現時的 AI 技術,或已遇上極限,並質疑 AI 是否真能將世界改變成支持者所預想的模樣?

誠然,人類通過 AI 技術,可以做到或正在突破昔日做不到的事情。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進步,對其發展尤其關鍵。單看電腦運算,過去圖像識別、語言掌握(manipulating language)等棘手難題,都隨著 2010 年代初新的機器學習技術而改進神速,今天成為小菜一碟。自那時起,除了學術界對 AI 技術殷切期盼,互聯網巨頭等企業亦開始發展相關業務。手提電話上的語音智能助理、改進搜索引擎、面部識別系統、社交媒體的演算法等等,悉數拜 AI 所賜。

正如 Pichai 以火及電力與 AI 相比,三者皆為通用技術(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即由某些關鍵技術所驅動,令一代科技得以進步、經濟能夠增長。AI 擅長識別數據,能應用於鳥類學上的物種分類、天文學裡尋找行星、銀行評估信用風險及防止欺詐。國家層面上,荷蘭政府用以調整社會福利開支、中國借面部識別功能方便人們購物,又在新疆建立了大規模監視系統。提倡 AI 技術的人普遍認為,無論好與壞,AI 仍會改變未來。

然而,「經濟學人」科技編輯 Tim Cross 認為,儘管現代 AI 技術功能強大,但其發展亦可能受到限制。

機器學習在三方面大革新,包括演算法的改進、功能更強大的電腦,以及社會愈趨數碼化,從而成功收集更多數據。然而,Cross 指數據本身並非唾手可得,例如若無法一個不漏地建立所有人的數據庫,則難以應用 AI 監察武肺傳播。即使擁有全民全天候數據,當中隱藏的假設(hidden assumptions)亦可能導致出錯。同時,最新的 AI 系統對電腦運算效能要求很高,因此成本十分昂貴,而整合新技術往往需時。他認為,這些問題未必會降低 AI 的發展潛力,但會拖慢採用相關技術的速度。

2016 年,圍棋九段李世乭對 AlphaGo。李於第四局使出「神之一手」後, AlphaGo 出現失誤,最終敗於人類。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另一問題影響更大,因為涉及 AI 本身的演算法。機器學習的過程,乃採用軟件模型提供的大量範例訓練,模式類似人類大腦,過通學習持續建設大腦結構。憑藉機器學習,最終 AI 系統可以執行識別圖像、語音等任務,且比使用傳統由人工編制的規則(hand-crafted rules)更為可靠。不過 Cross 指出,AI 的智能(intelligent),事實上並非大多數所理解的智慧。

AI 是識別功能強大的工具,但缺乏許多生物大腦所擁有的認知能力。Cross 形容,它是人造的白癡智者(idiot savant),因為 AI 反覆在大量推理中打轉,從中發現規則並歸納結果,卻缺乏隨機應變的「常識」。由是,AI 雖能勝任不少困難的任務,一旦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就會因不懂「執生」而出現嚴重錯誤。

他相信,若然在上述問題上,AI 技術未有突破,這些弊端便限制了它可以及不能做甚麼。例如駕駛需要應付瞬息萬變的道路環境,而自動駕駛汽車計劃已經推遲,甚至可能無法達成此一目標。而聊天機械人、個人助理等處理語言的系統,純粹基於統計方法構建,而這些統計,只能理解人話語的表象,要更進一步便有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