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殺中被遺忘的幫兇:猶太囚監

A+A-
在奧斯威辛集中營一間房內,展出受害者所睡的床墊,牆上掛有由集中營生還畫家 Jerzy Potrzebowski 所繪的圖畫,描繪一名囚監正腳踢一名猶太囚犯。 圖片來源:Bruno de HOGUES/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黨屠殺約 600 萬猶太人。在納粹極權之下,有猶太人逃亡,有人反抗,有人在集中營求存,但是卻有一班猶太人,選擇欺壓同胞,在集中營做囚監(Kapo),管理犯人。戰後重光,這班囚監就遭到猶太人的反撲、清算,下場十分淒涼。

早在 1920 年代,德國納粹黨就已經大肆宣揚反猶太思想,30 年代上台後推行各項反猶太法令,把猶太人打成二等公民;1941 年正式推出「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辦法」(Final Solution),以集中營方式有系統屠殺之。高峰時期,西至法國,東至蘇聯西部,全歐洲有接近 960 萬猶太人活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要管理這麼龐大的人口,單靠納粹黨衛軍不可能成事,為了節省了人力,納粹政府就引入自我管理制度,委任一些猶太人做囚監,由猶太人自己監督集中營。

囚監的英文「Kapo」,是德文 Kameraden Polizei 的簡稱,「Kameraden」有同志的意思,「Polizei」則可解作警察。海法大學文化研究教授 Yvonne Kozlovsky Golan 是研究猶太囚監的專家,其研究指出,他們同樣受納粹黨迫害,某些人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當上囚監,但又因為做囚監而享有各種好處,例如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房間,穿便服,又不用做苦工。史學家 Catherine Bailey 去年的新作就考究過,納粹黨會特意挑選一些流氓做囚監,他們本身是殺人犯、虐兒犯或是黑幫成員,會賣力討好德國士兵,以換取更多食物。

若果他們不能好好管理猶太人,就會被開除,要返回猶太人的監倉,那時候只會被猶太人打死。於是,囚監往往比德國士兵更凶狠。本古里安大學歷史學教授 Tuvia Friling 就在其著作中,當有猶太人病弱到不能工作,向囚監苦苦哀求時,有些囚監不單不理會,更會毒打他們。有些生還者作證,指朋友被囚監以棍棒活活打死;囚監也會製作名單,把不能再工作的人親手送到毒氣室,當中更有猶太人本來是自己的朋友。很多猶太人日常生活中其實不曾接觸黨衛軍,對於他們而言,囚監才是最直接的施暴者。

在戰後,這些囚監自然遭遇報復。密蘇里科技大學軍事史學家 John McManus記錄了一個歷史片段:盟軍解放集中營後,獲救的猶太人立即把囚監抓起來,押送到美軍跟前,囚監向美軍苦苦求饒,但美軍轉身走開,表示愛莫能助,那些猶太人覺得美軍默許他們的行動,就把囚監的衣服都撕破了,拳打腳踢,活生生毒打至死,再以石頭把屍體打得血肉模糊。這類「私了」的行為,在德軍撤走後就開始出現,基本上每個集中營都有。

戰後秩序逐漸平穩後,盟軍禁止「私了」行為,希望猶太人領袖可以平息紛爭,但後果還是陸續有來。1950 年,以色列立國後一年多,國會就通過「納粹黨人及其合作者懲罰法案」(Nazis and Nazi Collaborators Punishment Law),大舉清算當年的囚監,在未來 22 年,都有針對囚監的審判。「時代雜誌」曾整理當時審訊過程,在首一年半,囚監的罪責被視為與納粹黨人同級,一名叫 Yehezkel Jungster 的囚監就以反人類罪之名被判死刑,另外有 6 人被判監。

後來,以色列當局修改法例,嘗試把囚監和納粹黨人分開,前者不會被控反人類罪和戰爭罪行。再到 50 年代尾,以色列當局放過一些被動參與的囚監,而處分積極參與的罪犯。到 60 年代中已愈來愈少針對囚監的審判,這群人也漸漸被歷史遺忘。希伯來大學教授 Dan Porat 用「灰色地帶」來形容這班囚監的歷史地位,指以色列希望呈現猶太人的形象為二戰時的集體受害人,而這群處於納粹黨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囚監,自然不容於官方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