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Chung:餐廳食評會消失嗎?

A+A-
中國有網絡主播進行直播,為專業私人廚師推廣業務,並即場品嚐其炮製的小龍蝦。 圖片來源:Costfoto/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第三波疫情來襲,香港的餐廳被迫晚市停業,首當其衝的,一定是高級餐廳,因為許多 fine dining 餐廳都只做晚市。事實上,我認為整個餐飲業界,最慘的正是它們,畢竟食物太精緻和脆弱,難以外賣,又不能把品牌做 cheap 了;很多人失業,勒緊褲頭,奢侈餐飲便馬上成為棄卒。當然,他們很多都會變陣,但變得幾多,還是要拭目以待。而周邊業界的影響已經愈來愈明顯了,其中一點,我覺得非常有趣,就是餐廳食評有可能會消失。

我讀到本地飲食記者 Janice Leung Hayes 的文章,她提到,疫症期間及之後的飲食評論可能會成為絕唱;英國「衛報」的餐廳評論家 Jay Rayner 說解封以後,他不會再給予負面的餐廳評論,而且不會將別人的生意置於一篇文章。他可說是「衛報」幾位餐廳評論家之中,最出位最口臭的一個,以前一篇評論定生死,一間餐廳可能會就此關門,現在竟然咁好死?

可能就是在生死之間,疫症之下,每個人都變成大愛左膠:以往喜歡的餐廳,可能捱不過這次的危機;以往 take it for granted,吃甚麼有甚麼,現在卻連麵粉也難找,更何況要去餐廳食飯,甚至乎批評呢?況且,這次餐飲業的危機應該會持續好一陣子,誰想要當壞人,負責摧毁那岌岌可危的生意呢?

事實上,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重新檢視整個餐飲媒體的結構。之前曾經講過 Bon Appétit風波,其實也蔓延至「洛杉磯郵報」的美食編輯 Peter Meehan 身上,他涉嫌性騷擾及對同事施予言語暴力,讓人注視飲食媒體白人在上、男性主導等問題。或者我們可以將注意力先放在餐廳評論上,現在大家怎樣了解一間餐廳的好壞呢?是誰主宰了一間餐廳的生死呢?

過往我們會讀報紙,看專欄文章,或者各式各樣的評論,這些專家利用他們的專業背景和知識,作出適當的評論。然而,現在媒體五花八門,所謂的評論,很多都理據不足,叫讀者如何分辨?而且,連我阿媽都懂得在 Instagram 或者 Facebook 搵食,而朋友自然比所謂的專家更加可信。在人人都是食評人的年代,又會帶來怎樣的面貌呢?相信疫症過後,餐廳重開,就會有另外一番新氣象。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Gloria Chung(鍾詠嫻),飲食及旅遊記者、博客、食物造型師,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好奇,深信吃不止是兩秒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