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檢測:西方醫學家為何反對?

A+A-
有見峴港疫情愈見嚴重,當局於 8 月 1 日宣佈,計劃為全市愈百萬人口進行病毒測試。 圖片來源:路透社

特首林鄭月娥聲稱,有「所謂專家、醫生」不斷抹黑全民檢測計劃、阻止市民參與檢測,是出於「政治計算的目的」,意在抹黑中央、破壞香港與中央關係。另一方面,有醫護公會及民主派人士呼籲杯葛檢測計劃。姑勿論人文醫學家早就指出公共衛生是政治問題,又有本地的國情因素,而在外國醫學家層面,全民檢測背後的醫學理據為何?

美國是武漢肺炎最嚴重的西方國家,政府一直力求加大檢測量。南加州大學的臨床醫學副教授 Michael Hochman 早在 5 月就撰文反對有關政策。全民檢測的目的是要找到無症狀患者,揪出隱形傳播鏈,有關做法看似合理,但其實存在很多漏洞。跟一些本地專家意見一樣,Hochman 提出時間落差的問題。檢測要一段時間才得出結果,但市民接受檢測後,可以四處流動,即使當日檢測是陰性,也不保證之後日子不會染病。

感染了武肺病毒的患者,在患病初期傳播力最強,只需數天,就足以廣泛傳播病毒。Hochman 推算,即使人們每兩星期檢測一次,每次只需 24 小時就拿到報告,也只能找出少於一半的無症狀患者。而根據倫敦帝國學院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模型推算,全民檢測只能減低總感染個案的 10% 不到,Hochman 更強調這個模型過於樂觀。

全民檢測除了不合乎成本效益,過程之中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特別是珍貴的檢測劑,而有關措施也可能傳達錯誤訊息。現時檢測方法主要是採集鼻咽和咽喉樣本,或者是深喉唾液樣本。早在 4 月時,就有專家提出有「假陰性」的問題,醫學研究顯示,以現時的採樣方法,「假陰性」比率可能高達 30%。中大醫學院在 8 月公佈了一個更詳細的研究,深喉唾液檢測的假陰性比率可達 31%,「鼻腔和咽喉拭子」檢測也有約 20%。Hochman 警告,「假陰性」會帶來假的安全感,最終更不利疾病防控。

三名來自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學者則在 4 月時聯署撰文,反對全民檢測。他們提到其他論點,例如等候測試期間,人多密集,加上檢測時會脫下口罩,飛沫容易殘留,很容易傳播病毒。他們也指出全民檢測,只適合早期圍堵防疫階段,一旦出現社區爆發,如此檢測也無濟於事,保持社交距離是更有效的措施。而且,全民檢測會加重醫療體系的負擔,佔用本來用於其他重症患者的資源。

戴維斯加州大學的醫學院長 David Lubarsky撰文呼籲,與其行全民檢測,不如作聰明檢測(smart testing)。他認為全民檢測並不實際,昂貴而且難以實行。他認為檢測工作,應只集中於五類群組:

  1. 高風險人士 (已有病徵的人,又或者病人的密切接觸者)
  2. 患病後較高危的人(長者和長期病患者)
  3. 不能保持社交距離的前線服務人員(醫護人員、的士司機等等)
  4. 在密集空間集體居住的人 (安老院舍和監獄等等)
  5. 將要住院或進行手術的人

Lubarsky 認為,有關做法已經可以快速找到感染群組,有助控制疫情,又更合乎成本效益;他提及,更根本的方法,始終是保持社交距離,以減低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