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以強拆來「打造」的中國新農村

A+A-
2018 年,位於山東省濱州市的村莊。 圖片來源:YOSHINORI KAGEYAMA/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2020 全面脫貧,必須如期實現。」2020 餘下不足 4 個月時間,人們正熱切期待中共如何帶領全民脫貧。農村作為整個「脫貧攻堅戰」的標誌地區,當局又有何扶貧政策?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近期先後報道了山東省政府如何拆毀村民財產,「打造」中國農村新貌。

今年 1 月,正直農曆新年,山東省農民劉先生出門散步,回家時竟發現當地官員準備拆除自己的家。居於菏澤市附近劉雙樓村的劉,近日接受 NPR 記者馮哲芸(Emily Feng)訪問時指:「他們為了拆我的房屋,用上百名保安包圍並制服我。」劉被拘留,翌日獲釋,他與其他居民透露,當局正強迫他們簽署同意書,放棄較舊、規模較大的農舍,又在必要時以武力清拆,卻沒有作充分補償。有居民表示,他們被安排搬入高層公寓,或新建但較小的房屋。但居所要不離農地太遠,要不價格高昂貴,根本不適合農民生活和工作需求。

去年,中國地方政府開始強行清拆農村房屋,山東省有大量村民無家可歸。有農村居民在等待新房屋建成期間,被迫住在政府提供的棚屋裡,另有人搭建泥草屋,當局僅向每人派發每年 2,000 元人民幣補貼。紅船村 66 歲村民王才石(Wang Caishi,譯音)與丈夫俱為農民,她認為:「政府不管你死活,只在乎你是否簽署協議,讓他們清拆房屋。」現時,他們一家正住在田地邊緣的帳篷裡,等待拆毀房屋的賠償。

2017 年,山東省濟南市一座有 700 年歷史的農村清拆改造。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馮指,山東省有近 5 千萬人口,半數居於不同村莊中,每村約數百村民。省政府計劃今年年底前,拆除和合併數千個村莊。官員認為,將偏遠、分散的村莊合併,能簡化行政工作,使服務及基礎設施更有效運作,村民又可以改善自己的住所,地方政府更能夠將已清理的土地出售作商業用途。但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研究與管治助理教授 Kristen Looney 並不認同這種做法:「這可能是中國社會衝突的要因。」Looney 另在「衛報」的訪問解釋:「有山東農民稱,建成新住屋要花兩年時間,而且不能保證自己可以購買新居所。他們實際上成為無家者兩年。」

中國政府持續多年改造農村,但現時的政策或已偏離初心。西方文理大學東亞研究系系主任 Alexander Day 指:「至少十年前,中國多個地區已迅速推行農村合併。當時目標,是要將人們從細小的村落帶出來,讓他們到更新、更集中的社區生活,順道發展土地。」2000 年代初,各省更推出不同計劃,改進村內基礎設施、社會服務和提升農業技術;許多農村的衛生條件因此有所改善,修建的道路帶動村民平均收入上升。不過馮認為,最初以升級道路、耕作技術為主的農村政策,已演變成政府全力遷移村民的運動。

地方政府在農村興建新住屋,以期帶來連串消費活動,可能成為農民的負擔。Looney 闡述:「建屋本身會有支出。當人們搬進房屋,就必須購買用品裝填居所,他們便會成為新消費者。」武漢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賀雪峰 7 月曾發表文章,批評土地開發帶來的「財富幻想」:「讓地方政府抑制不住地去打農村宅基地的主意,引發對農村和農民的無謂折騰。大範圍拆除農民房屋,不僅農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政府還會背負巨大債務,並且造成巨大的物質財富浪費。」

「衛報」提及另一項農村改造,是各地發展特色農業。但美國非營利機構 Institute of Current World Affairs 的研究員 Matt Chitwood 認為此舉太冒險。在雲南省邦東村居住考察兩年的他分析,邦東這類地區的經濟圍繞茶業等特色農業發展,故經常受到商品價格衝擊。例如茶價泡沫在 2007 至 08 年爆破,便令村內一眾新企業家的投資付之一炬。「我有一位朋友賣光自己的牛發展茶業。泡沫爆破,一切化為烏有。」

現時茶業在當地反彈,他提醒:「行情能支持人們回來發展,但沒有其他小眾產業(niche industry)或工業的支持,又或缺乏具遠見的領袖發展旅遊、其他產業,人們可以做甚麼?」他認為對中國政府而言,最難的事情是農村村民缺乏教育。許多不曾接受商業訓練的村民,要以企業的身份在現代經濟中競爭,才是問題所在。「因此,在消除貧困及振興的工作裡,教育是關鍵、長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