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當全世界都是貼牌產業

A+A-
日本虛擬偶像事件引起風波,由日本跨黨派議員組成的「關於對中政策國會議員聯盟(JPAC)」亦有於近日的會議中為此作出討論。 圖片來源:Suzuko Hirano 平野鈴子/Twitter

兩名日本的虛擬偶像(正確應說是 VTuber)因在直播中將台灣列為「國家」,結果引起中國網民激烈的憤怒,群起出征洗版。經理人公司立即下跪道歉,把兩名虛擬偶像停工。同時因為二人不僅在日本和華語圈具知名度,在歐美亦相當受歡迎,於是事情愈發愈大,下筆之際已成國際政治新聞。關於事件的詳細經過和發展,網上已經有大量的整合介紹,筆者無謂重複,大家可以理解成又是一宗過去發生了無數次的玻璃心損壞案。

很多人不解的是,兩人的身價都是以億日元計算,中國人在 YouTube 直播上的經濟貢獻又接近零,理應可以無視這些謾罵,為何該經理人公司卻會以光速下跪。除了網上已經有人指出,該公司在中國有其他虛擬偶像項目,以及搬運到中國國內平台後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外,很少人注意到,中國的影響力不僅是基於龐大的人民幣消費市場,更體現於文化產業的製作體系上,無論本國抑或海外都如是。騰訊入股和收購海外遊戲公司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遊戲在製作過程已經「和諧」了中國不高興的部分,而日本動畫也面對著相似的處境。

大家早在 2000 年代已經驚覺,日本動畫的片尾愈來愈多中國代工的名字,並歸咎於日本動漫產業為削減成本,將可以分工到海外低廉工作室的工序都分出去。然而,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基本上只有中國有份參與製作的動畫,才允許在中國播放,所以製作過程只會愈來愈向中國靠攏。人民幣的市場很吸引,為了進入這個市場,甚至要讓人民幣進入製作的過程。這個不成文的規定與邏輯,在日本動畫協會的周年報告中寫得很清楚。你以為有這麼多日本流行文化,其實文化商品都是中國產。

在中國的心目中,國際文化與經濟交流的完美形態,就是將該國的文化產業變成自己的貼牌產業。用我的人、我的輸出資源,生產貼上你名字的產品,再賣回中國的同時,又輸出到其他國家。於是,海外的產業既依附中國的消費市場,也依靠中國提供的產業鏈。這個中國願景的世界裡,你不是被動地禁言,而是從一開始就生活在他們創造的文化環境中,連質疑的念頭都不會產生。

有人會認為,如迪士尼之流的國際資本企業也是差不多,但其忽略了迪士尼不是國營。美國無法控制迪士尼,反而是美國會在某些情況下被迪士尼騎劫。相反,資本家在中國永遠無法成為話事人,而是等收成期之際被國家收成。在當今「國進民退」的趨勢中,更加突顯用跨國資本的邏輯來理解中國文化產業是捉錯用神。

人民幣市場只是這些一宗又一宗下跪案的其中一個因素,更核心的是背後蠢動的產業鏈侵略,最終連那對下跪的膝蓋,都難逃成為中國產的命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