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是漫遊者。在「運動漫遊者」欄目跟大家用不同角度看體育有關的東西,其實如我一直說,除了作為多棲體育人,一身活力熱血之下,仍是那個帶著社會學底、不折不扣愛觀察,又好奇的人。這幾年因體育或非體育原因在香港跑來跑去,也奔走於外地,人在途上有幸收下不少故事;開闢多一個欄目,跟大家分享多一點運動以外的見聞。
歐洲而言,這兩年,去荷蘭最多,先由荷蘭說起。有天走在阿姆斯特丹的 Zeedijk 街上,一家名叫 Mary Go Wild 的店吸引我目光。那家店第一眼看上去是賣唱片的,還有不同創作產品,譬如 T 恤、貼紙等。吸引我注意的首先是店名,再來就是大櫥窗內有一座身披黑衣、形似聖母的像,手抱一個「哈哈笑」嬰兒。有天主教信仰的我好奇,究竟這家店是搞甚麼玩意?還是弄甚麼創作或藝術?
我的好奇心又驅使我去一探究竟了。跟店員聊起來 ——「Mary Go Wild」真的是「聖母也狂野」嗎?
這店為自己下的注腳是「music/books/art/nightlife」(音樂/書/藝術/夜生活),網站上簡介大概是說他們起源於出了一本同名的書,介紹荷蘭 25 年來的跳舞音樂;及後他們決定要成立一家出版書籍的代理,發展至今,除了音樂、書、藝術外,還繼續響應 Zeedijk 的夜店文化芸芸。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上他們的網站查看,但相比之下,店員那天跟我說的版本更有趣浪漫。
店員告訴我,其實 Mary Go Wild 跟聖母一點關係都沒有,原來這是 90 年代一首很流行的歌之歌名,創辦人取其為名。更有趣的是,店員解釋,雖說這個 Mary 跟宗教無關,但話說回來,電子音樂曾經在荷蘭風靡一時,堪稱很多人的「宗教」!
我覺得這種說法,饒有味道。
我不是音樂專家,後來跟其他荷蘭人聊起,有人也對電音昔日在國家是否熱如「宗教」將信將疑,又反問會不會「Pop Music(流行音樂)」更是潮流。不論如何,店員那次的解說深深烙在我印象中。之後再訪阿姆斯特丹,我也特意再鑽進那條熱鬧的街,尋找「瑪利」和「狂野」。第二次另一店員更介紹我聽地下樂團的好去處,可惜時間不合。
我也沒試過在這家店參與他們的派對,或者將來有機會吧。然而我喜歡去逛,逛這家店的氛圍。最近才跟友人說起,我想每個人都需要一些「信仰」;這種「信仰」也許會是宗教,也可以是興趣、嗜好,或者是一個概念,一種事物。你可以在這「信仰」尋找到喜怒哀樂,那是生命的感覺;也可以從中覓得寄託,給予你堅持和走下去的意識及力量 。找一樣東西,讓你尋得那份連繫。
這家店,以對音樂和藝術(還有狂歡)的信仰,串起了年代,同一條街上,不同人走過,又在裡面留下足印。有人像我,帶走了故事。
還很期待,在旅途上翻開各地方的不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