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封區隔離下,猶太人如何成功抗疫?

A+A-
攝於 1941 年華沙猶太區,一名男子倒臥路中心。 圖片來源:Galerie Bilderwelt/Getty Images

無論是基於甚麼理由,封區隔離限制居民自由,從來都是具爭議的政策。納粹德國便曾封區隔離猶太人,刻意製造社區爆疫的條件,試圖借斑疹傷寒感染殺滅猶太人。近年有研究卻先後證實,猶太人在隔離區內自救,靠社區自治和推行公共衛生運動,令納粹初期的滅絕政策無法得逞。

納粹德國佔領波蘭以後,於 1941 年把超過 45 萬名猶太人,圍封在只有 3.4 平方公里的華沙猶太區內,為戰時歐洲最大的猶太隔離區。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兼特拉維夫大學生物數學家 Lewi Stone 指出,當時華沙猶太區的人口密度,遠高於今日任何城市的 5 至 10 倍,衛生條件惡劣、糧食供應不足,是斑疹傷寒病菌的理想溫床。

斑疹傷寒又俗稱「監獄熱」(jail fever),曾經肆虐多個世紀,但如今已經相當罕見,僅限於個別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或者在人口密集的監獄內滋長。病菌主要透過體蝨傳播,雖然傳染性不及武漢肺炎,但卻相對致命。

患者起初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發燒,5 至 9 天內皮疹會擴散全身,假如不以抗生素治療,患者腦部可能會受感染,有對光敏感、癲癇發作和譫妄等症狀,最終昏迷甚至死亡。時至今日,醫學界還沒有研發出斑疹傷寒疫苗,但可透過改善衛生條件以預防疫情爆發。

以公共衛生作為抗爭手段

納粹既知道如何預防斑疹傷寒,也清楚如何創造爆疫的有利條件。在人口極端稠密的華沙猶太區內,高峰期有多達 12 萬猶太人感染斑疹傷寒,最少 3 萬名患者死亡。Stone 指出,遺留下來的歷史文件證實,納粹佔領軍故意利用斑疹傷寒作為種族滅絕武器。

Stone 聯同香港、阿姆斯特丹和柏林的學者合作,推算疫情在 1941 年寒冬到達高峰,感染人數應為秋季疫情的 2 至 3 倍多。但奇蹟卻在寒冬前發生,確診數字突然在 10 月起急速滑落,甚至在翌年 7 月近乎歸零。

這份去年發表於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論文解釋,隔離區抗疫成功,要歸功於社區合作,區內亦雲集很多經驗豐富的猶太裔醫生和疾病專家。Stone 分享:「為了解更多資訊,我走訪世界各地的圖書館,長時間搜尋稀有文件或出版物,調查猶太社區的抗疫措施和疫情規模。」

華沙猶太區內有兒童參與清潔運動,以預防疫情在隔離區內爆發,右邊的男孩為街道噴灑氯氣。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研究發現,猶太專家在區內自發舉辦培訓課程,講授公共衛生和傳染病知識,區內舉辦過數百次預防斑疹傷寒的公開講座,醫生甚至秘密建立醫科大學培訓人才。在衛生意識普遍提高後,居民亦響應呼籲保持衛生和清潔家居,偶爾還會強制執行措施,保持社交距離與家居隔離都是常用防疫辦法,慈善廚房同時負責分發膳食。

另一份發表於「美國公共衛生期刊」(AJPH)的同類研究亦證實,納粹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建立的猶太隔離區衛生惡劣,但居民委員會亦自發建立類似的公共衛生系統,甚至集體聘用理髮師為居民剪髮剃鬚,以防止滋長體蝨傳播斑疹傷寒,結果亦成功挫敗納粹借饑荒和疫病殺滅猶太人的計劃。

阿姆斯特丹大學理論生態學家 Yael Artzy-Randrup 認為,隔離區居民成功抗疫的例子,正好說明社區積極參與的自救行動方是抗疫良方,而不是靠政府由上而下去規管。肆虐非洲多國的伊波拉疫情,同樣是靠社區參與方能受控,這些研究和歷史經驗,為武漢肺炎抗疫提供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