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倫敦成為虛幻城市

A+A-
波蘭裔德國視覺藝術家 Alicja Kwade 的作品 Kreisel(Inception),作品受佛洛伊德著作「夢的解析」及電影「潛行空間」(Inception) 所啟發。 圖片來源:South Bank London/Twitter

英國泰晤士河旁早前成為當代藝術家的幻想空間,出現大冰塊飄浮在半空、巨型蜘蛛四圍走動、一堆陀螺不停轉動等另類風景,甚至會有一些樣貌奇趣的人物登場。不過,參觀者光靠肉眼無法看見這些景像,必須靠 AR(擴增實境)應用程式,才能一睹這等奇觀。

阿根廷當代藝術家 Tomás Saraceno 作品 Maratus volans(peacock spider), Prototype for Web of Life.,藝術家希望藉由作品,喚起人們對蜘蛛的關注。 圖片來源:Dazed/Twitter

VR(虛擬實境)及 AR 藝術製作機構 Acute Art 與時尚文化出版媒體 Dazed Media 合作,上月在倫敦南岸(South Bank)舉辦展覽 Unreal City,用 AR 技術將 36 位藝術家的作品融入泰晤士河。而因應新一輪防疫封鎖措施,展覽更由倫敦中心移師到大眾家中,只需開啟應用程式,在家也能欣賞藝術品

丹麥裔冰島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 作品 WUNDERKAMMER,該系列是以天然元素、小型藝術品及實驗品結集而成的奇妙組合。 圖片來源:StudioOlafurEliasson/Twitter

去年 12 月至今年 1 月初舉辦的 AR 藝術作品展,於南岸滑鐵盧橋(Waterloo Bridge)到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之間設立 24 個紅色觸發點(Trigger point)。遊人若要看到無實體的藝術展覽,只需開啟應用程式,用鏡頭掃描相關位置,畫面中就會出現 1 至 3 件虛擬展品。展區中首個出現的展品,是南韓藝術家 Koo Jeong A 製作的懸浮冰立方體作品 Prerequisites 7

南韓藝術家 Koo Jeong A 的作品過去也曾在倫敦森麻實府(Somerset House)展出。 圖片來源:Acute Art/Twitter

展覽策展人 Daniel Birnbaum 指出,這次展覽能夠向世界展示:不用舟車勞頓,亦無需安排任何運輸,也能成功展出作品。他更特別提到「實境」有何重要:「AR 實境的特別之處,在於可以將(虛擬展品)與實境編織在一起,成為物理世界的一部分,這是要前來南岸欣賞(的原因)。人們願意親身來此處遊歷,才能得到最真實的體驗。」而參觀者以新形式欣賞藝術品之外,同時也會對城市有新感受。

Birnbaum 認為 AR 其中一個優點,是有利藝術普及化,因為藝術博物館雖然不乏捧場客,但現實是並非所有人生活在有大量收藏品的首都城市,而 VR 及 AR 就可以將展品帶入不同環境,亦令公眾在新封鎖措施期間仍能欣賞藝術品。 這種形式能打破傳統機構框架,令藝術不再只存在於展覽、拍賣行或博物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