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法國大革命哲學家:羅蘭夫人

A+A-
1793 年,羅蘭夫人前往刑場,民眾在路上送別。 圖片來源:Stefano Bianchetti/Corbis via Getty Images

18 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一度結束法國漫長帝制,建立共和,寫下人類近代史中重要的一頁,掀起全球各地的思想激盪。這場法國大革命之所以爆發,除了因為皇室政權腐敗無能,也有賴於啟蒙時代的進步思想在社會中流傳。近日畢爾肯大學哲學副教授 Sandrine Bergès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介紹一名法國大革命時十分重要,卻被世人遺忘的女哲學家: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

羅蘭夫人生於 1754 年的巴黎,父親是雕刻大師,一家過著中產生活,自少讀書識字,展現無窮好奇心。她博覽群書,如歷史、哲學、詩學、數學和宗教,年幼時曾想做修女,在修院待了一年,覺得不如意,就改往聖路易島與祖母居住。在聖路易島,她感受到上流社會的傲慢庸俗,成為她革命思想的根源。大約 14 歲時,她已通曉意大利語和英語,又熟讀啟蒙時代書籍,最喜歡的作家是伏爾泰;這時她宗教觀也改變了,由天主教轉向新教,認為要捍衛人類尊嚴。

到 21 歲,她在其母離世後負責打理家務,並把握空閒時間寫作,一些寫於該時期的散文在她死後才出版,例如「政治遐想」(Rêverie Politique)。1777 年,貝桑松學區(Académie de Besançon)舉辦寫作比賽,她也有參賽,Bergès 形容她的參賽文章保守而富創意,論點是女性家務勞動對社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家庭提供最佳環境,讓人追尋快樂和學問。在 25 歲時,她到里昂下嫁一位下層貴族讓馬利.羅蘭(Jean-Marie Roland),在往後九年,二人一起寫作。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羅蘭夫人也開始活躍於政治,她寫信給友人,闡述何謂理想的政治秩序,後來羅蘭夫人有些寫作以讓馬利.羅蘭的署名刊登,後讓馬利.羅蘭獲邀代表里昂市參與制憲議會,夫婦因此搬往巴黎。二人經常出席雅各賓俱樂部(Jacobin Club)的活動。羅蘭夫人經營的沙龍成為很多革命家聚會的地方,一班信奉自由主義、共和主義的中產議員,組成了吉倫特派(La Gironde),推動雅各賓俱樂部發展;而羅蘭夫人就是他們之中重要的領袖。

羅蘭夫人經營的沙龍,成為革命家的討論場所。 圖片來源:Paris Musées

Bergès 教授認為,羅蘭夫人對法國大革命的貢獻十分關鍵,而且她不單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政治哲學家。她透過個人書信和以丈夫名義署名的文章,把年少時熟讀的啟蒙時代思想,如自由和平等,應用於憲法、以及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草擬工作上。在與友人的書信中,她表示擔心大革命會很快消逝,制憲議會的議員只會關心憲法和宣言的一小部分,而非積極執行,她也脫離巴黎人的中心視角,認為憲法和宣言應該要在各省各地廣泛傳閱,才是共和精神。

她死後出版的回憶錄,以及寫給吉倫特派人的書信,記錄了法國大革命的珍貴面貌。她一直替丈夫草擬公文,以確立共和國制度,她在自傳中提及對國家的愛和對自由的熱忱,推動了她的工作。可是,後來雅各賓俱樂部發生內鬥。1793 年,敵對派系的羅伯斯庇爾號召人民起義,清算吉倫特派人。6 月時,羅伯斯庇爾派人拘捕讓馬利.羅蘭,但羅蘭夫人收到消息把他及時送走,本人取而代之被捕,11 月被送往革命廣場行刑。臨終前高呼:「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