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食品簡史

A+A-

青豆看似毫不起眼,卻總成碗中焦點。香港人無法理解,為何燒賣上會有這東西,只覺「篤眼篤鼻」。很多人更從香蒜意粉拗到揚州炒飯,爭論這些青豆的存在,是畫龍點晴抑或畫蛇添足。但其實以它為首的冷藏食品,又是如何走進冰格,再走上飯桌?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就以專文介紹這段陌生而有趣的食物史

以冷凍來無限延長食物的食用期,這個想法對古人充滿吸引力。1626 年,英國政治家 Francis Bacon 就曾嘗試買來一隻已經斬殺及挖去內臟的雞,再用雪塞滿雞腔,看看能否保存,但未幾他便病逝而無法繼續實驗。到了 20 世紀初期,加工食品技術仍欠理想,鱈魚及豌豆等食品,解凍後糊得令人不堪入口。直至 1912 年,博物學家 Clarence Birdseye 移居加拿大拉布拉多,從當地因紐特人在冬季冷凍食物的習慣中,認識到在最冷時期生產的食物,解凍後至為美味,由此為冷凍食品業帶來轉捩點。

雜誌 Newfoundland Quarterly 文章提及,Birdseye 從當年旅居經驗得出假設:「他比較兩條分別在隆冬及春季冷凍的魚,發現在快速冷凍的魚上,冰晶要小得多,他指『暖冬落下的雪花大,天氣冷時雪花則小。這是同一原理』。Birdseye 建立出理論,認為較小的冰晶對食物的破壞力較低,有助保存味道及鮮度。他透過快速冷凍椰菜來驗證自己的理論,發現效果很好。」Birdseye 回到美國後,研發特殊瓦通紙箱,並從海鮮開始嘗試不同製冷劑及冷凍方法。

Birdseye 發現,把食物放入瓦通紙箱後,以兩塊 -6°C 到 -45°C 之間的冷凍金屬板夾住一個多小時,就能快速冷凍。而豌豆若先焯水,再按此法冷凍,更可保持其鮮綠色。這成為往後數十年,整個冷藏食物行業的奠基,Birdseye 亦在業界歷史中備受讚譽。然而,當時人們並未真正接受「急凍食物」這個概念,令其生意失敗收場,第一間公司倒閉,第二間亦被收購。

烹飪史學家 Laura Shapiro 在其著作 Something from the Oven: Reinventing Dinner in 1950s America 指出,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振興了急凍食品業,消費者卻仍然不為所動,部分原因是食物質素始終差強人意。例如她在書中提到,在 1947 及 1948 年,一隊食品技術專家在加州多間雜貨店購買冷藏食品作測試,發現「豌豆帶有『腐壞』氣味,雜菜亦具『乾草般的氣味和味道』,蘆筍『因為粘稠和異味而不能食用』,波菜則『吃來像塊濕布』。」

經過反復試驗,業界終於摸索出適合冷藏的食物,以及如何改善運輸系統、商舖以至家用雪櫃的製冷。加上正如 Shapiro 寫道,消費者的觀念亦有改變,明白到急凍食品和新鮮食材,兩者截然不同且各擅勝場,可按不同需要享用,解凍後的質素更已大幅提升,不可同日而語。從此冷藏食品遍及全球,連帶青豆亦進佔了各大超市、中西餐廳,以至很多挑食者的碗底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