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東京奧運,如何創立我們今天的視覺語言

A+A-
圖片來源:Mario De Biasi;Giorgio Lotti;Walter Mori/Mondadori via Getty Images

今年東京奧運開幕禮上,表演者以形體動作模仿 50 項運動的象形符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原來這類鮮明的奧運標識,始於 57 年前的東京奧運會,耳目一新的視覺語言衝破文化界限,創新的圖示如男女廁、急救站、淋浴間等更啟發全球,設計幾經改良後,輾轉改寫了我們今日的世界。

事實上,每屆奧運都面有相同難題:每年超過 200 隊代表隊參賽,如非受疫情打擊,東道主還要招待來自全球各地的觀眾,他們沒有共通語言,如何才能為他們提供清晰指引?1936 年柏林奧運與 1948 年倫敦奧運,先後出現兩組象形符號,但並非出自官方手筆。德國一方的設計滲入民族神話元素、英國一方的設計則似是鉛筆繪畫,風格未有沿襲到之後的奧運。

1964 年東京奧運終於在設計上取得突破,在藝術總監勝見勝(Masaru Katsumi)與平面設計師山下芳郎(Yoshiro Yamashita)操刀下,有系統地設計出一系列象形符號,以黑白幾何圖形為基本,標示出 20 項運動賽事與 39 項基本服務,不添加民族色彩,著重於簡潔易明。國際奧運歷史學者學會(ISOH)秘書長 Markus Osterwalder 解釋

他們發明了非常簡單的新語言,以及全新的圖案設計形式,破天荒使用體育攝影,還有透過排印方式設計圖像元素,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1964 年東京擁有出色的設計師,他們目標清晰且設計優秀。譬方說,就是在 1964 年的東京奧運,他們發明出男女廁的象形圖示。

1964 年東京奧運設計的運動項目象形符號。 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這套幾何設計系統最終被沿襲下來,4 年後在墨西哥奧運加以改良,添上色彩鮮艷的圖示。最關鍵的進化發生在 1972 年慕尼黑奧運,由著名德國平面設計師 Otl Aicher 負責。Aicher 在戰後創辦的烏爾姆造型學院(Ulm School of Design),深受戰前包浩斯(Bauhaus)風格影響,重視現代主義、以科學為基礎的設計方式,為當年西德的設計重鎮。

紐約史密森尼設計博物館(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顧問策展人 Glenn Adamson 又解釋,Aicher 的反納粹經歷也影響其設計 —— 他在納粹時期結交的摯友 Werner Scholl,是著名反納粹白玫瑰運動領袖漢斯和蘇菲索爾兄妹(Hans、Sophie Scholl)的親弟弟,Aicher 後來更迎娶 Werner 另一位姐姐 Inge 為妻;他又曾因拒絕加入希特拉青年團被捕,戰時被強徵入伍後又成功逃脫。

Otl Aicher 改良設計的奧運項目象形符號。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Aicher 對納粹主義深惡痛絕,使他抗拒標榜民族優越的視覺語言,決意與 1936 年柏林奧運的風格決裂,摒棄哥特式字體和民族神話元素的設計,而繼承東京奧運不帶民族色彩的現代風格,令圖案變得更清晰俐落。策展人 Ellen Lupton 形容,Aicher 把各種形體動作簡化成字母般,儘管描繪對象是奧運運動員,卻沒有將之捧為英雄人物,任何人都可以對號入座,展現出背後的普世和民主價值。

如今談及慕尼黑奧運,大眾往往只記起針對以色列代表團的恐襲,但其實當年設計的符號影響更是深遠。美國交通部於 1974 年通過設計新交通標示,減少純文字的路標,意念明顯受到奧運影響;為奧運設計的樓梯、電梯、升降機、廁所、育嬰室、巴士、火車等圖示,也在 10 至 20 年間遍及全世界,成為當今普世互通的視覺語言,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 1964 年的東京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