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統一共識,正在南韓社會淡化?

A+A-
2018 年,兩韓女子冰球聯合隊與瑞典隊舉行友誼賽前,有南韓示威者撕毀統一旗。 圖片來源:Woohae Cho/Getty Images

從近期電影「絕路狂逃」,講述南北韓外交官放下猜疑合力逃出索馬里,到大熱劇集「魷魚遊戲」裡拚命求存的脫北少女,韓國影視作品不乏觸及兩韓的情節或題材。而自朝鮮半島分裂以來,統一意識亦一直存在。不過,2018 年韓國國際交流財團研究生獎學金得主、專門研究南韓政治的 Dylan Stent 認為,在過去幾年間,南韓政界與民間的和平統一共識,其實正在減弱

Stent 發表於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的文章提出,過去南韓進步與保守兩派的政治精英,面對咄咄逼人的北韓,依然展示出接觸的意願。特別是前者,即使缺乏明顯回報亦嘗試與北韓溝通。至於保守派總統李明博、朴槿惠在任期間,分別發生北韓擊沉天安艦事件及在周邊地區發射導彈,但 Stent 指,尋求對話仍是其時首爾對平壤的大方向;南韓政界精英總希望通過協助北韓,從而締結和平,最終實現統一。

2018 年 9 月,文在寅訪問平壤,與金正恩會面。南韓政府展露的友好態度,一度令南韓人重新評估金正恩。 圖片來源:路透社

惟過去幾年,就兩韓是否適宜統一,政界似乎有其他考慮。Stent 形容,當代南韓已甚少政治勢力以統一為絕對的堅持。保守派新舊交替,由 2017 年前曾執政的自由韓國黨和其他黨及組織合併而成的國民力量黨(PPP),其黨代表李俊錫就曾在電視辯論中表明,支持最現實的統一途徑:由韓國政府接管朝鮮。今年 7 月,他又呼籲廢除專責兩韓關係的統一部,表示「我黨接手政府後,會作出正確決定」。Stent 認為,南韓右翼基本上已放棄以往代價不菲的統一方案。

文在寅政府目前仍堅持「和平第一」,「不希望朝鮮崩潰,不追求吸收統一、非自然統一」。但即使政府官員多番強調朝韓關係發展順利,現時的左翼政府亦開始尋求巡航導彈、潛射彈道導彈(SLBM)等新軍事技術。Stent 認為,這些軍事發展,代表文在寅政府在對朝政策之中,增加了戰術威懾元素。如此一來,複雜的政治談判再牽涉軍事,只會使半島分裂狀態持續。

另一方面,自踏入 2010 年代,支撐南韓人統一意識的民族情感亦有所變化。Stent 引用研究表明,以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而非種族民族主義為本的新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影響了南韓年輕人,令他們對北韓有新的敘事角度。正如年僅 36 歲的李俊錫所指,共同的民族根源不再是統一共識的基礎。

有鑑於此,Stent 認為南韓年輕人不一定都追求統一,因為統一對自身或南韓均沒有好處。首爾大學統一和平研究院日前公佈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 44.6% 受訪者認為韓朝需要統一,創 2007 年發起調查以來新低。值得留意的是,否定統一的 29.4% 受訪者當中,20 至 29 歲的佔 42.9%。

韓國將於 2022 年迎來總統選舉,新政府的取向亦可能左右民間日後對北韓的態度。在學者 Brad Glosserman 與 Scott Snyder 合著的「日韓身份衝突」(The Japan–South Korea Identity Clash)一書,二人便提出:「南韓政府合作抑或對抗的政策,似乎引導了南韓人對北韓的輿論。」

上述分析,也能從文在寅主政期間觀察得到。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EIP)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李忠民認為,自 2018 年 9 月文在寅訪問平壤起,其緩和局勢的政策發揮作用,許多南韓人更一度重新審視金正恩。假如明年青瓦台易手,或會牽動將來民眾對北韓的情緒。

縱然李俊錫受總統參選年齡憲法限制,明年無法加入競逐。不過分析認為,隨著國民力量黨今年在首爾、釜山兩市市長選舉中勝出,該黨在來年大選重奪總統寶座的希望亦大為提升。Stent 估計,新一代保守派人士入主青瓦台或國會後,將會即時帶來變化。他們在制訂朝鮮政策時,應會更積極強調以南韓為中心的立場,意味著其統一願景將以南韓本位出發,例如防範中國影響力增長、把國家發展成重要地緣政治力量等。往日的統一思維,未必再是未來政界精英的一致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