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出生率持續下降,國際婚姻卻愈發普及,為人口帶來不少「外援」。去年多元文化家庭的新生兒佔整體 6%,創歷史新高,最多母親來自越南及中國,分別佔 38.8% 及 17.7%,當中不少居於首爾以外的鄉鎮。為方便他們適應生活,地方政府及組織推出多種外語服務,變相推動國際化。
由前年起,全羅北道廳與地方電視台合作,每逢週六早上,均為一週主要新聞節目提供越南文及中文字幕。道廳多元文化支援小組組長金文康(김문강,音譯)解釋:「多元文化人口漸增,因而開展這項服務。婚後在此定居的人士當中,70% 源自中國及越南,所以字幕選了這兩國的語言。」
李多惠(이다해,音譯)從越南嫁到全羅北道的南原市,直言「14 年來努力學韓文,總算可以一定程度地溝通。但新聞有很多時事及政治用語,難看得懂」。直至有了字幕,她便每逢週六準時收看。「能每星期一次以母語看韓國新聞,可以充分理解,也感受對移居者的尊重,真令人高興。」
江原道楊口郡的亥安地區,去年亦為垃圾分類的規定,增設英、日、中、泰、越文及菲律賓文。負責人李自然(이자연,音譯)表示:「區內多了婚後遷來的女性及外籍勞工,有些人不太明白分類的說明…… 我們遂改變想法,開始以他們的母語來解說。」全羅北道茂朱邑等地區也開始有此安排。
口譯及翻譯機最近更成為政府機構的必備品。以全羅南道長城郡為例,現時約有 1,000 名外勞及移民女性居住,為免語言不通妨礙當局處理投訴,郡廳櫃檯由 4 月起備有口譯機,可將 65 國語言翻譯成韓文。關係者透露:「雖然每部機要花約 60 萬韓元(約 4,000 港元),但外國居民對此反應很好。」
另有不少生於韓國、成長在多元文化家庭的孩子,卻只懂韓語或母語,甚至兩者也掌握不好。因此像全羅南道靈岩郡的三湖西小學,就為父母來自俄羅斯、埃及、烏茲別克、也門等地的學童加開韓文班。另有學校教授越南文及柬埔寨文,令孩子可以利用母親的母語進行親子交流。
慶尚北道教育廳的韓益禧(한익희,音譯)指出:「我們希望在韓出生的孩子,可以因母親的緣故而學習外國語文,培育出自幼便能掌握兩國語言的環球人材。」這種雙贏想法,也是很多地方政府引入外語服務的原因。全羅北道廳一名關係者坦言:「對於那些青年流失、人口減少、面臨存亡危機的地區,只能靠外勞及婚後移居的女性來滿足人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