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的故事

A+A-
法國盧瓦雷省敘利阿地區訥維地區的野豬青銅像,約製於公元 1 世紀左右。 圖片來源:Ann Ronan Pictures/Print Collector/Getty Images

11 月 9 日,有輔警被野豬襲擊,三天後漁護署大舉抓捕並「人道毁滅」野豬,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很多名人發聲呼籲署方要尊重動物的生存權。特首林鄭月娥聲稱作為「負責任政府」,就要顧及市民,「如果有野豬橫行,就要將佢毀滅」。其實早在遠古時期,野豬已經被寫入各種神話傳說之中。

古代歐洲各地不難找到野豬的蹤影,由於野豬十分強壯,難以被征服,於是就衍生出很多傳奇故事。其中在凱爾特地區,野豬的文化意涵極為豐富,象徵無懼、勇氣、財富、生育和倔強。在一些神話故事裡,野豬會被用以襯托勇士的神武,例如「愛之淚痣的迪爾姆德」(Diarmuid of the Love Spot)最後一役,就是攀登上本布賓山(Benn Gulbain)與一頭野豬激戰數小時,最終轟烈戰死。

古凱爾特的德魯伊階級,亦認為野豬是戰士靈魂的化身。例如愛爾蘭的美人公主伊索德(Isolt)夢見一頭大野豬逝去,於是明白了她的愛人、圓桌騎士團的崔斯坦(Tristan)會有生命危險。而很多古凱爾特戰士的配劍、盾牌和頭盔,都會刻上野豬的標誌,野豬雕塑亦時與戰士雕塑擺放在一起。另外,在古代詩集「奪愛爾蘭記」(Lebor Gabála Érenn)裡,愛爾蘭島的原始居民凱艾爾(Tuan mac Cairhill)就相傳化身為野豬王圖魯夫圖魯維斯(Torc Triath)。

在歐洲其他地區,野豬亦經常出現在神話故事之中。北歐神話中的豐饒之神弗雷(Freyr)司掌愛情和作物收成,飼養了一頭長有黃金鬃毛的野豬,會在黑夜之中為其引路;弗雷的妹妹、愛神兼戰神芙蕾雅(Freyja)也會騎上一頭野豬,在戰場上征戰。在盎格魯-撒克遜的古老傳說中,貝奧武夫(Beowulf)上戰場時,會戴上冠上刻有野豬的頭盔、揮動一幟繡有野豬頭的王旗,象徵他的權力和領袖身份。不過在希臘,野豬也象徵破壞,代表狩獵之神阿提密斯(Artemis)狂暴的一面。

遠在東亞的日本,也像北歐和愛爾蘭人一樣會尊敬野豬。在日文中,野豬被稱為「猪」 (イノシシ),被人類馴化飼養的則是「豚」(ブタ)。中國十二生肖中的豬,在日本就變成了野豬。相傳在野豬年出生的人特別強壯、勇敢,而且真誠和謙遜;而日文亦有熟語「猪突猛進」(ちょとつもうしん),形容做事有幹勁、無畏無懼勇往直前。在日本神話很多傳說中,野豬與戰鬥、守護有關,亦為神的使者甚至是化身,例如在「古事記」中,倭建命(日本武尊)東征時在伊吹山遇見的白野豬,就是山神正身。

到今天,不少日本人依然愛護和尊敬野豬,同時化映在不同作品中。最經典例子是導演宮崎駿的作品「幽靈公主」(もののけ姫),其中一位森林神「拿各」(ナゴの守)是一頭巨大的野豬神,本來負責守護森林,對抗人類對森林的侵蝕,最終被擊傷成魔。

在香港,原住鄉民本來多視野豬為「害獸」,指牠們破壞農田。狩獵野豬的活動十分普遍,後來動物權益的意識愈來愈普及,加上公民社會組織的推動,政府做法近年已變得更人道。不過觀乎近日發展,香港或正在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