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循環經濟:英國新興的慈善二手店

A+A-
英國慈善機構 Barnardo’s 的二手店。 圖片來源:Nigel Kirby/Loop Images/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很多人都喜愛購物帶來的滿足感,並藉此抒發日常生活的壓力。可是,盲目追求新款衣物,會製造很多不必要的浪費,稍有不慎又會多花了金錢。近年,慈善二手店在英國愈開愈多,年輕人之間也興起一股復古風潮。列斯貝克特大學的市場學家 Esther Pugh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慈善二手店背後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直至 2020 年底,英國有超過 11,200 間慈善二手店,除了救世軍、樂施會、紅十字會等港人熟悉的跨國慈善機構,英國心臟基金會、癌症研究基金會等本地非牟利組織亦會開設二手零售店。這些商舖出售的東西包羅萬有,最常見有衣物和書籍,玩具、家俬和室內飾物也不罕有。Pugh 就分享近日從那些店中購入中國茶壺、皮革雕花鞋、詩集、天鵝絨大褸、繡花桌布和平底鍋,同時又捐了一大袋玩具和遊戲,希望會成為另一戶人家的珍藏。

從前,慈善二手店被認為是普羅大眾搜購平價必需品的地方,隨著愈來愈多英國人明白循環經濟的好處,社會風氣也慢慢改變,「慢時尚」(slow fashion)成為風潮。與其說是買舊衫,很多人會說自己是買「古式工藝」(antique artefacts),走「復古風」(vintage),二手的英文「second-hand」,也換上了溫暖的替代詞如「pre-loved」和「pre-owned」。於是,慈善二手店也變成了一些精明優質客的狩獵場,他們不單單講求實用,同時會追求創意和美學。

Pugh 指出,慈善二手店展示了商業學中的「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意即企業要同時堅持環境、社會和經濟責任。慈善二手店固然發揮了強大的環境效益。舊物捐贈平均佔慈善店舖貨品來源的 90%,延長了物件的實用期,免其被立即送入堆填區。2018 年一份研究指出,英國二手店回收了超過 33 萬噸衣物布料,為英國的地方議會節省至少 3,100 萬英鎊,同時令全國減少數以百萬噸計的二氧化碳排放。

社會和經濟效益方面,現時英國各地慈善二手店,招募了超過 2.5 萬全職員工,養活很多家庭,同時提供 23.3 萬個義工機會,令很多有心人可以提升自信,發揮自我價值。這些店舖加起來,平均每年可以賺取 14 億英鎊的利潤,扣除成本後,變相為各大慈善機構籌募到大約 3.3 億英鎊的經費,相關資金很多時用於扶貧安老、改善兒童福利、推動醫學研究,還有各種各樣的公益事務。因應疫情,很多慈善店更嘗試使用網上銷售渠道,開拓更多收入來源。

Pugh 更形容,在慈善二手店購物是一個富實驗性的體驗。這些商舖是一個獨特的零售空間,雖然沒有連鎖店的華麗裝潢,但舒適和隨心的環境,能滿足人們所追求的個殊性(individuality)和本真(authenticity)。當然,二手店也不斷改革,特別在門面上,擺脫了從前黑沉沉和混亂的形象,變得愈來愈明亮舒適。Pugh 就期待更多人加入捐贈舊物的行列,壯大整個慈善商店行業。對她來說,逛慈善店是最佳的消閒方式,既可以做善事,又可減排,價錢又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