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英女王登基 70 週年慶典一部分,英國以及海外領土(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皇家屬地(Crown Dependencies)的城鎮,共提交 38 份申請,爭取城市地位。在外界看來,城鎮(town)或城市(city)等字眼可能只反映聚居地大小和人口規模,但在英國,城市的地位有著不同意義。諾定咸大學英語區歷史教授 John Beckett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解釋為何城鎮要投入爭奪這項皇室榮譽。
連同早前獲女王首肯的濱海紹森德(Southend-on-Sea)在內,英國現時有 70 個城市,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分別有 52、7、6 及 5 個。是次白金禧年(Platinum Jubilee)城市地位競賽不同之處,在於不列顛群島外的海外領土與皇家屬地首次有申請資格,其中一個申請地點便是距離英國 13,000 公里的福克蘭群島首府史丹利港(Stanley),還有來自直布羅陀和開曼群島的地方參賽。事實上,要獲得城市地位,沒有既定規則或最低人口要求,史丹利港人口便不足 3,000 人;位於威爾斯、人口只得 2,000 的聖戴維斯(St Davids)是城市,人口超過 23 萬的英格蘭雷丁(Reading)卻不是。
英國城市地位由女王根據內閣部長的建議授予。Beckett 指,該建議傳統上由內政部提出,但近年司法部、數碼文化傳媒及體育部(DCMS)以及內閣辦公室皆有份參與審議。申請城市地位有何好處?Beckett 表示,城市地位「從來沒有任何特權,僅是一種地位」。榮獲地市地位的城鎮,將有權在其名稱後附加「城市」一字,並更改街道標誌、更新徽章,但不會因此獲得任何稅收減免、額外權力、全新建設等實質利益。
Beckett 在 2014 年一篇文章提到,city 一字並不指向任何特定的法律或憲法權力,僅用於主教(bishop)所在地。中世紀時期,城市須有主教座堂,但這項要求已在 19 世紀廢除。儘管古今含意大不同,也沒有可見的收益,但據英國政府方面稱,城市比非城市有更多好處,例如,「可為當地社區提供動力,向定居人士創造新機會,就像之前的獲勝者珀斯(Perth)和普雷斯頓(Preston),當地經濟就受惠於在國家及全球的地位有所提升」。
Beckett 認為,今天的城市地位競爭,本質上已成為一種政治贊助(political patronage)。他舉例,工黨據點普雷斯頓在 2002 年工黨執政期間獲得城市地位,當時切爾姆斯福德(Chelmsford)的保守黨議員 Simon Burns 指責工黨部長投入「犬儒政治方案」(a cynical political fix),用頭銜獎勵自己黨派的據點城鎮;但及至 2012 年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治下,保守黨根據地切爾姆斯福德也取得城市地位。Beckett 指,這些操縱方式,反映地市地位由最初純屬一項王室榮譽,成為提升新城市地位及形象的手法。
回到將在今年 6 月公佈結果的城市地位競賽,雖然沒有固定升格城市數目,惟可參考過去兩次競賽,分別產生了 4 及 3 座新城市。英國政府強調申請者應展示他們的文化遺產、傳統及身份,以及與王室及當地名人的聯繫。Beckett 則指,這次申請者獲特別告知要突出與王室的關係,應與地市地位屬女王獎勵有關,不過他判斷,房屋及社區部門(DLUHC)的地方政府及公共服務總幹事 Catherine Francis 列席是次審議小組,也可能暗示政府會從政治上考慮哪些城鎮可獲提升,而非單憑文化遺產及王室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