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湧向珠穆朗瑪峰,欲挑戰登上高達 8,849.86 米的世界之巔。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有專文指出,這個世間巔峰仍會繼續長高,與此同時卻也面對阻礙其發展的環境因素。
科學家指出,珠峰之所以出現,源於約 4,500 萬年前印度板塊與亞洲撞合,撞擊力導致特提斯洋(Tethys Ocean)下的板塊滑到歐亞板塊下方,形成俯衝帶,海洋地殼之後更滑入地幔(mantle)。與亞洲撞合的印度板塊部分表面開始彎曲,地殼及石灰岩被向上推成褶皺。
這些褶皺成為喜馬拉雅山脈。到大約 1,500 至 1,700 萬年前,珠峰已達到約 5,000 米,並且還在繼續增長。兩個大陸板塊之間仍時有碰撞,印度繼續以每年 5 厘米的速度向北前進,導致珠峰每年增長約 4 毫米,而喜馬拉雅山其他部分每年上升約 10 毫米。
加上自上一個冰河時期之後,被冰壓過的大陸持續升高,這種現象被稱為「地殼均衡回彈」(Isostatic rebound)。北美和北歐部分地區,更新世期間被巨大大陸冰蓋壓扁的岩石地殼正在反彈。專家認為,隨著冰河時代的冰川消退,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亦可能發生類似情況,每年會隆起 1 至 4 毫米。
雖然板塊活動加上回彈現象會推高珠峰,但環境侵蝕會限制其高度發展。威斯康辛大學帕克塞德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Parkside)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Rachel Headley 在 2005 年至 2008 年期間曾考察阿拉斯加及加拿大邊境聖埃利亞斯山(Mount Saint Elias),以了解地殼移動及環境侵蝕,對山脈生長及變小的複雜作用。Headley 指出冰川及河流、山崩和雪崩都會阻礙山脈長高。
天氣也會對山造成嚴重侵蝕。地質學家 Aurora Elmore 在 2019 擔年任國家地理學會高級項目總監時,曾在珠峰探險期間協助安裝一個氣象站,卻被風吹來板球大小的岩石撞壞,不久更被碎片及冰塊造成更多破壞。由此推斷,這種情況亦會對山脈造成耗損。
世界上許多最高峰,包括珠峰均長年積雪,有助岩石減少受風化和侵蝕影響。雪更可以保護岩石免於與空氣接觸產生化學反應,使其石灰岩中的礦物質逐漸分解。但 Elmore 指,在高大的山脈中,有些岩石呈極其陡峭的角度,長遠無法支撐冰雪,導致雪崩,岩石外露。及後出現的岩石墜落和山崩,會影響珠峰的高度及河流。
山野環境侵蝕的速度與山峰的高度之間有著某種平衡,當中很多確切細節仍待探索。Headley 說,在北美東北部的阿帕拉契山脈 (Appalachian)或蘇格蘭高地這樣的地區,河流及山崩等侵蝕力量,使山脈愈來愈低。但她指出:「在有板塊活動的地區,板塊活動可以使山脈長高得更慢、更快,或者與侵蝕帶來的減緩速度大致相同。我們並不完全了解這類系統中所有驅動因素。 」
不過科學家相信,地幔終將冷卻,地球內板塊活動會因此完結,此前,地震及山崩也會侵蝕珠峰。Headley 亦強調:「我們有我們的天氣系統,天氣非常善於創造侵蝕。基本上,地球有水的事實,無論是冰雪還是雨水,都是真正可以限制山峰生長的因素。」Elmore 的團隊發現,近幾十年來全球變暖,使珠峰山頂冰雪明顯變薄,露出更多岩石,亦令其更易受天氣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