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號沉沒,無休止的艦艇與導彈爭論

A+A-
莫斯科號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本月 13 日,烏克蘭兩枚海王星反艦導彈(R-360 Neptune)擊中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Moskva),導致其沉沒。烏克蘭的說法得到美國官員證實,俄羅斯則宣稱莫斯科號的「彈藥被引爆而受損,拖走時在暴風雨中沉沒」。若烏方所指屬實,莫斯科號就是繼 1982 年英國潛艇擊沉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ARA General Belgrano)後,最大型水面戰艦被擊沉。俄軍損失旗艦,掀起海軍水面戰艦和反艦導彈優劣的熱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國防與戰略研究所研究員許瑞麟指,這些爭論還將持續。

在陸上,烏軍藉成本相對低廉的反坦克飛彈,摧毀俄軍不少主戰坦克,已重新勾起人們探討坦克戰是否過時。這種說法在上世紀已見,至今坦克仍在戰場出現,或者問題在於俄軍戰術過時。而關於戰艦和導彈,許在美國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撰文表示,「水上戰爭時代終結」的支持者,或者會援引造價 7 億美元、配備 16 枚 P-1000 Bazalt 遠程巡航導彈的莫斯科號為例,強調海王星之類便宜得多的反艦導彈,有效打擊水面戰艦。但許提醒,辯論的目光應放得更遠。

莫斯科號沉沒,估計造成俄方 7.5 億美元損失。 圖片來源:路透社

自 1967 年起,已有艦艇與導彈的爭論。當時以色列驅逐艦埃拉特號(Destroyer Eilat)對陣埃及海軍,成為第一艘被反艦導彈擊沉的水面艦艇。1982 年福克蘭戰爭,英國錫菲號驅逐艦(HMS Sheffield),被阿根廷以飛魚反艦導彈(Exocet missile strike)擊沉,驅逐艦格拉摩根(HMS Glamorgan)也被阿根廷改裝成岸上發射的飛魚導彈擊中,以退出戰場維修告終。80 年代兩伊戰爭,伊拉克兩枚飛魚撃中美軍史塔克號巡防艦(USS Stark),迫使該艦從波斯灣撤出。2006 年則有真主黨 C-802 反艦導彈擊中以色列哈奈特號護衛艦(INS Hanit),受損軍艦靠自身動力駛回基地維修。

許指出,艦艇與導彈的爭論持續至今。反艦導彈可賦予自身不對稱優勢(Asymmetric dominance),對抗強大的海軍,尤其吸引軍事實力較弱的國家。因此,全球軍火市場積極發展更現代、更便宜、能力愈強的反艦導彈,更何況即使大量部署反艦導彈,成本仍低於一艘驅逐艦或護衛艦。惟事實是,成本差距未有阻止海軍追求主力水面戰艦。當代軍艦更大型、力量更強,建造、運作及維護成本也更高。他解釋,隨著各國政府致力於最大限度運用有限稅收,連水面戰鬥兵員的人數也較過去少;全球艦艇質素上的改進,主要是為彌補海軍艦隊不斷萎縮的編制。

不過,艦艇質素提升,反艦導彈威脅仍在。許提出海軍有雙重解決方案:一方面增強水面戰艦的進攻打擊能力,無論敵方是戰艦抑或岸防砲,均可擊中威脅來源;另一方面,是加強艦載防空和電子戰能力;結合以上措施,不失為應對導彈威脅與日俱增的理想選擇。例如 1973 年贖罪日戰爭的拉塔基亞海戰(Battle of Latakia),以色列就同時採用導彈實戰和電子戰 —— 攻擊快艇上的電子防禦系統,避過敍利亞冥河導彈(Styx Missile)的攻擊,並用自己的反艦導彈加布里埃爾(Gabriel)擊沉兩艘敍利亞艦隻。更近期的 2016 年,美軍驅逐艦梅森號(USS Mason)也成功運用防空系統,抵禦胡塞武裝的岸基反艦導彈襲擊。胡塞武裝再次攻擊梅森號失敗後翌日,由梅森號的同級驅逐艦尼采號(USS Nitze)用巡航導彈,摧毀胡塞武裝參與襲擊的海岸雷達監察站。

許相信,艦艇與導彈的爭論將持續下去,但兩者不應被視作互相排斥。相反,艦艇與導彈構成海軍的綜合系統,滿足一系列國防需求。隨著反艦導彈威脅日盛,現代水面戰艦設計也將隨前者的威脅而發展對應手段。雖然質素更好的戰艦成本可能太高,但人們仍相信更強大的艦載武器,足以抵禦反艦導彈威脅,同時打擊襲擊源頭。他舉例,中國海軍便走上推出新型水面戰艦,同時配備更優秀艦載防空系統、更強大反艦導彈的道路。一些沒有大筆軍費的較小規模海軍國家,則仍將追求反艦導彈。莫斯科號沉沒不僅沒為爭辯劃上句號,反而成為整個討論的歷史新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