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脫英獨立之路

A+A-
1953 年,伊利沙伯女王曾拜訪湯加,離開時由女王圖普三世握手送別。 圖片來源:路透社

民族自主路,有人成功,有人失敗,社會亦隨之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數十年前的 6 月 4 日,太平洋一方的人民經過漫長奮鬥,終於爭取到民族自決。這次要講述的是南太平洋島國湯加脫離英國完全獨立的故事。

湯加位於紐西蘭以北約 1,770 公里,由大約 170 個島組成,人口只有 10 萬多,最為港人熟悉的,可能是其世界級的國家欖球隊。荷蘭探險家在 1616 年發現當地;18 世紀,英國人多次到訪,並與原住民接觸。到 19 世紀,酋長圖普一世(Taufa’ahau Tupou)改信基督教,在衛理宗教會幫助下統一湯加,並仿照英國革新政治和社會制度,例如廢除奴隸制,以及在 1875 年創立君主立憲制。

過去,英國認為湯加位處邊陲,沒有意欲直接管治當地,所以並沒有將之納為殖民地,而是透過當地政治首領來發揮影響力。1900 年圖普二世差點在內戰中喪命,及後湯加就與英國簽訂「友好條約」(Treaty of Friendship),自此成為英國的「保護國」(protectorate),英國保護圖普王朝,而享有湯加的外交決定權和財政否定權。不過,二戰時期,當地成為盟軍在太平洋戰線的軍事補給站,發揮地緣政治關鍵角色,改變了英國對湯加的看法。

1918 年,繼位的圖普三世其實一直想結束保護國地位,不過歷任英國政府都希望延續「友好條約」。1958 年,當時世界正值新一波解殖浪潮,圖普三世再次出訪倫敦,與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會面,又再次與英國政府磋商,成功爭取更大的自治權。1965 年,圖普三世未完成獨立夢就與世長辭,由她的長子圖普四世繼續遺志。經過漫長的和平商討,英國和湯加達成共識。1970 年 6 月 4 日,湯加正式結束長達 70 年的保護國地位,成為英聯邦內一個獨立國家。

「紐約時報」報道了當日的獨立典禮。儀式在皇宮外的大草地舉行,當日陽光燦爛,圖普四世一身黑色禮服,頭戴羽帽,有數以千計的湯加人民身穿民族服參加典禮,英國喬治五世的長孫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of Gloucester)代表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出席,美國駐紐西蘭大使亦列席。圖普四世致詞時形容,湯加從英國獨立,是繼 1845 年湯加王國成立、1875 年創立君主立憲制後的歷史第三大事。他朗讀兩地之間的官方書信文件,然後宣佈獨立。

整個獨立典禮只長約 70 分鐘,但往後一連 4 天舉國都有大型慶祝活動,民眾在街上載歌載舞,很多人都奉上燒豬、燒雞、番薯,讓全國人民共享。29 年後,湯加正式加入聯合國。2010 年,當地開始步向民主化,首次普選國會。湯加的故事時常被蘇格蘭民族主義者引用,認為湯加只有 10 萬人口都可以生存,蘇格蘭亦都可以。值得一提的是,圖普王朝與香港其實有一點關係,2012 年國王圖普五世就於香港瑪麗醫院治療血癌期間不幸駕崩,由其子圖普六世繼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