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器官儲存技術,如何救活更多肝病患者?

A+A-

隨著外科手術愈來愈先進,器官移植變得普及,令很多患者得以續命,2020 年全球就有超過 12.9 萬宗器官移植手術。手術要成事,除了有賴醫生高超的技術,如何儲藏捐贈器官也是一大關鍵。「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報道,一款嶄新的儲存技術面世,大大增加可備用於移植手術的活肝數字。

今年 5 月,蘇黎世大學醫院一班外科醫學家在權威科學期刊 Nature Biotechnology 發表研究,介紹這款新技術。他們設計出的器官儲存機器會模仿人體的一些特質,例如維持介乎攝氏 37 度的溫度,以及接近人體內部的壓力水平。機器會把肝臟內部殘留的液體排走,並監測膽汁和蛋白質的生長。同時,機器會向肝臟轉出抗生素和抗真菌藥,因為捐贈器官很常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受感染的器官往往就此浪費,令急需進行手術的病人要無奈地繼續等待。

美國每年大約有 70% 的捐贈肝臟無法使用,帶領研究團隊的蘇黎世大學醫院外科醫學教授 Pierre-Alain Clavien 表示:「我們正正是想拯救這 70%,雖然我不知道能否做到,但是能夠嘗試拯救已經令人興奮。這些器官有少許問題,但其實應該可以用於手術的。有些器官則是來不及用,就已經報廢了。」現時,當肝臟移離捐贈者身體後,一般會以冰塊作低溫存放。可是,這種做法只能把肝臟保存最多 12 小時,不然細胞會被凍壞。

極為短暫的時機,令到醫院往往很難配對患者和捐贈者。在 2020 到 2021 年度,全英國有 1,617 人正等候肝臟移植手術,有 68 人在等候期間病死。而在美國,每年的等候人數更是數以萬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報道舉了一個例子:一位 29 歲的女士捐出肝臟,但捐贈中心拒絕接收,因為器官表面有破損(lesion)跡象。通常,要檢查破損是否屬於良性就需要 24 小時,換言之已經超過肝臟的最長保存時間。

現時仍需要更多研究確認新技術成效,不過蘇黎世大學醫院專家團隊就相信,新發明可大大延長儲存時間到整整 12 天。這段時間足以讓醫院仔細檢查肝臟是否合適,又或者把握機會修補器官,並配對給有需要的病人。研究團隊透露,有一位 62 歲病人本來患有嚴重肝硬化和門靜脈高壓症,後來他參加試驗計劃,移植了一個以新技術儲存長達 3 天的肝臟。手術後他要服用免疫抑制劑防止病變,但在第 12 天就可以出院。一年過去,他身體機能依然正常。

現時,全球各地對肝臟移植的需求持續增加,即使各國政府大力呼籲器官捐贈,但因技術所限,合適的肝臟始終遠遠滿足不了需求。Clavien 相信其團隊研發的技術,會革新肝病治療方式,拯救更多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