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狗:科學界出現大規模造假,同儕審查系統是否有缺失?

A+A-
圖片來源:Black_Kira/Shutterstock
文:小肥波

科學界近期爆出的最大醜聞,莫過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又稱老人癡呆)的研究疑似大規模造假,誤導了學界 16 年的研究方向。其中一個著眼點是,為何經過同儕審查的研究都會有如此問題?

同儕審查(Peer review)確實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基石。新報告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之前,不同專家會仔細審查當中的證據和論點,確保當中說法是否成立、有沒有誤解數據等問題。然而,同儕審查也有其不足之處,例如過程緩慢、不透明,甚至可能有串通成分。更根本的問題是,很多時評審的專家都是無償去處理新研究論文。

只有極少數人審查

澳洲蒙納殊大學(Monash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與諮詢學院副教授 Kelly-Ann Allen,早前曾在 Twitter 發文批評,一些學界人士在發表研究期間,卻不願參與同儕審查,令尋找審核人變得愈來愈困難,這造成了研究出版的時間嚴重延誤。她作為期刊的編輯,對此狀態感到沮喪,而該帖文下面亦有更多留言,指情況普遍,難以應對。

出現這種情況的最主要原因是,許多學術期刊的出版商從訂閱和銷售中獲利。不過,研究作者、編輯和評審的學者,通常都只是自願付出時間和精力,無償地勞動。因此,只有小部分極度熱心的專家完成大部分的審查工作。 2016 年曾有研究分析生物醫學期刊論文的同儕審查過程,發現 2015 年 20% 的學者完成了 69% 的同儕審查,當中部分學者的完成率更高達 94%!

同儕審查缺乏透明度

另一方面,同儕審查通常是匿名進行。研究團隊不知道誰在評審其工作,評審者亦不知道自己在評審誰的工作,這可能令審查更為誠實。但這也是面雙面刃,令審查過程不夠開放及相對不負責任,尤其它是無償工作。匿名做法可能令評審的討論空間減低、出現固有偏見,並最終降低了審評的質量。2014 年,出版「刺針」、「細胞」等頂級期刊的愛思唯爾(Elsevier),刊出的一篇評論更指出,許多期刊嚴重依賴美國和歐洲的審查者,限制了其規模和多樣性。

一個字:「慢」!

上述的一切,都令同儕審查過程變得緩慢,研究提交後 1 年或更長時間才發表的情況並不鮮見(COVID-19 的研究除外)。這種延遲對任何人都不利,對於國家領導層和公眾來說,這代表他們可能只能根據過時的科學證據,作生活上重要的決定;對於學者而言,論文太遲發表,會阻礙他們的職業前程,因為很多學院或機構,都需要他們出版論文才提供晉升或續約機會。

解決方法

那學界究竟可以怎樣做呢?Kelly-Ann Allen 帖文下的留言有大量提議。首先是鼓勵更多人「入行」進行同儕審查,最基本是出版商向這些學者提供薪金,又或是向他們免費提供訂閱、提交論文時有快速審核機會 —— 當然這樣亦會產生新的問題,但此乃後話。

另外,學者所屬的機構或學院都有責任,將同儕審查視為該學者工作的一部分,而終身學者更應每年審查一定數量的研究。不過到底多少才是合理數字,這些留言則無明言之。

也有學者認為,期刊應該能做更多來處理問題,其中一個方法是找最相關的專家,審查某一類的研究,而非「亂點鴛鴦」。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培訓更多審查專家,而增加女性和少數族裔的代表將會是個好開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科學狗這個名字,除了因為 in Science we trust 、香港人「做到隻狗」之外,更重要是「狗」的學習能力很高,對周遭都充滿好奇。社會的進步在於知識能夠有交流,而這種交流不應局限於學校。科學狗正正希望提供最新、最準確的科學資訊,促進理性的公共知識交流,令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