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人員為甚麼會成為出氣袋?

A+A-
圖片來源:MARCO LONGARI/AFP

無論是購物、飲食、搭飛機,都需工作人員提供服務。有時,這些遍佈各行各業、無處不在的陌生人,更有其他「作用」—— 成為顧客的發洩對象。不滿服務質素的顧客可能會責罵服務人員,但世上也有無理指罵的顧客。英國客戶服務協會(Institute of Customer Service)的研究指,自大流行以來,超過一半招待顧客的員工,被顧客惡意對待的情況有所增加

有沒有試過排隊食飯,結果錯過叫號需要重新領票,拒絕接受的你沒忍住對餐廳職員破口大罵?有時,問題不在服務人員身上,但人們仍然會對他們大發脾氣。自由記者 Kate Morgan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指,多數人都對服務人員態度很差;大家或者都試過向無辜的客戶服務員、空中服務員、收銀員、咖啡師等口出惡言。不過,這種令人遺憾的不良客戶行為,不代表某人就是心存惡意的壞人。心理學專家認為,顧客之所以「爆發」,是受一些潛在事情推動,疫情大流行則增加了這些潛在因素。

服務人員只是陌生人,與他們起衝突也不會有甚麼後果,這種想法可能容易成為人們發洩情緒的誘因。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加州心理學家及行為分析師 Reena B Patel 表示,人類通常都一板一眼、不夠靈活,一旦慣常的例行程序起變化,就會不安、躁動。「事情只要稍稍偏離,或沒有按照自己預期的方式發生時,就會導致焦慮。」例如一個人在咖啡店排長龍,可能引起骨牌效應,接連影響當天其餘行程安排。Patel 指,這些等候似乎只是小事,「人們未必意識到這是壓力所在。但內心深處有些事正在發生。你走入一家餐廳吃早餐,以為 15 分鐘內可以就座,結果等了 45 分鐘,現在你整日生活都出現變化,壓力也增加了」。壓力的火藥桶會慢慢累積,最後只要出現一些微小不便,就會引爆情緒。

購物過程不如意也有可能會在無形中積聚壓力。加拿大沙斯卡寸旺省大學心理學教授 Melanie Morrison 舉例,一個人來到雜貨店,找不到通常能買到的東西,又或價錢突然飆升,會增加沮喪、擔憂和焦慮情緒。一旦潛在壓力累積,即使是平日沉著、溫和的人也有可能「爆煲」,結果剛好服務自己的職員就首當其衝,成為發洩對象。

Morrison 補充,人們向服務人員大發雷霆,也因為「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權力通常不大,更易成為目標」。人們傾向尋找責任的代罪羊(Scapegoat theory),Morrison 指人們不會在工作場所或學校「失去理智」,而選擇跟電話裡的客戶服務員、店舖或快餐店職員爆發情緒。因為並不是在服務他人的人,面對服務者時會有優越​感,相信能更易撃敗對方。Patel 稱:「即使我們知道職業無分貴賤,你也會自然跌入這個陷阱,認為自己是優越的。」就算沒有這種想法,由於身為「陌生人」的服務人員,不像家人、上司,本身與自己沒甚麼社會聯繫,與他們起衝突也不會有甚麼後果,也成了人們轉移負面情緒的誘因。

「很多人現在面臨政治對立、健康焦慮、經濟挑戰。所有事都會產生交疊效應。世界正處於混亂之中,人們正尋找控制感。」Morrison 指大流行期間人們擔心與其他人接觸,也有可能導致人們不習慣人際交往。此外,不少人更覺得大流行剝奪了正常生活,被迫重新安排日子;偏偏一般人對全球大流行沒有追究權可言,由此產生的無力感可能導致不當行為。Morgan 認為,人們很多時只是希望重新獲得一些控制權,卻觸發錯誤的憤怒。

無論如何,向無辜的人發火、說盡難聽的話,終究會傷害他人。要避免這些情況,最理想的做法是從源頭減少壓力。例如在時間管理上,Patel 建議或者可以稍為提前起床,就能為生活行程提供緩衝時間。如此一來,即使事情不似預期,也不會那麼緊張。其他小事諸如改變餐單、步行去吃飯而非坐車、改變上班路線,都是為自己的生活創造彈性,而非死板。「如果有提前準備,意外發生時就不會那麼沮喪。」

假如生活不可避免令人感到失落沮喪,吞聲忍氣也不一定有幫助。但面對服務人員時,比起用言語猛烈攻擊,或者有更好的發洩方式。Patel 表示面對服務人員,不要使用「你」,可以用「我們」這個字眼,「問客服人員『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可以消散敵意,將你希望得到的東西,變成合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