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南斯拉夫情結仍然盛行?

A+A-
在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總統鐵托的忌日,支持者與其銅像合照。 圖片來源:ANDREJ ISAKOVIC/AFP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Yugoslavia)門外,大批旅客排隊參觀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創始人鐵托(Josip Broz Tito)之墓。他們有些拿著鮮花,有些則揮舞舊國旗,要在 5 月 7 日為這位獨裁者慶祝生忌。「衛報」近日就有專文解釋,為何這些國家人民仍抱有如此強烈的南斯拉夫情結(Yugo-nostalgia)。

不少參觀者是在舊政權下長大,有些極左政黨人士更故意穿著老式 T 恤、舉起橫額。場內也有南斯拉夫社會主義青年運動家,像 18 歲少年 Milos Tomcic 就戴著「先鋒」帽及圍巾前來參觀。他說:「我想看一張當時的照片。那是段美好時光,人人彼此相愛。」他認為自己是南斯拉夫人,「我媽媽是塞爾維亞人,爸爸是黑山人,祖母是克羅地亞人。事實上,我的家人來自南斯拉夫各地」。

鐵托於 1945 年建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員國包括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斯洛文尼亞、黑山和北馬其頓,以及當時的科索沃自治區。鐵托政權以「兄弟情與統一」(Brotherhood and unity)為口號,團結該地區不同的民族及宗教團體。但自鐵托於 1980 年去世後,不斷升級的民族主義導致共和國在 1992 年解體;而 1990 年代各國為脫離該體系,曾引發內戰。

過往普遍認為,鐵托強迫不同民族,違背個人意願一起生活近半個世紀。但 30 年過去,許多人對這個不復存在的國家仍懷有深厚感情,對其解體感到不捨。在塞爾維亞,81% 的人表示解體對他們國家不利;文化相對多元的波斯尼亞亦有 77% 的人持有該觀點。即使斯洛文尼亞成為首個加入歐盟的前南斯拉夫國家,也有 45% 人認為解體具破壞性。

薩拉熱窩政治人類學家 Larisa Kurtović 指出:「懷舊意味著某種憂鬱或渴望,社會主義時期受到極大的讚賞,與其經濟增長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有關。」就算南斯拉夫時期的項目「未能兌現承諾」,但其帶來的困擾,實難與隨後的內戰相比。加上自戰爭之後,大多前南斯拉夫國家都經歷巨大的經濟衰退,更一直面對嚴重的人才流失。波斯尼亞及塞爾維亞尤其受政治衝突困擾,當年烏托邦式的粗獷派(Brutalist)住宅區及鐵路一直荒廢至今。即使克羅地亞及斯洛文尼亞成為歐盟成員國,變得相對穩定,但其他小國能否加入仍是未知數

在這些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南斯拉夫時期的做法,可否為未來提供解決方案。Kurtović 指出,過去 10 年在波斯尼亞興起的工人權益運動,正是基於舊有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的自我組織模式。而且,南斯拉夫雖然是一黨專政的國家,但與其他鐵幕國家明顯不同。鐵托建立不結盟運動,並保持與西方及蘇聯之間的平衡關係,南斯拉夫公民可以前往任何一個地區,但現在他們卻需要簽證,才能進入大多數國家。

Kurtović 認為,地位喪失也是前南斯拉夫國民懷念以前的原因,他們會覺得是從生活在一個相對較大、受人尊敬的國家,變成小得多、不那麼重要的國家。像現居於曼谷的北馬其頓人 George Peraloc 直言:「每當我必須作出一些官方申請,例如要在這裡開一個銀行賬戶,他們永遠也無法在系統上找到北馬其頓,卻能找到南斯拉夫。坦白說,即使不是南斯拉夫也好,我們仍然希望從一個聯邦中受益,因為我們國家是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

現年 33 歲的 Peraloc 認為,這些感覺在他這個年齡層中很常見,這一代從未真正生活在舊制度下,「而我們所有的基礎設施都是建於那個時期。現在那些東西正在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