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作品奪藝術獎:究竟甚麼是藝術?

A+A-
Jason Allen 利用 AI 造圖技術 Midjourney 創作的作品「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奪得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比賽頭獎。 圖片來源:Jason Allen via Midjourney/Wikimedia Commons

美國遊戲設計師 Jason M. Allen 參加人生首次藝術比賽,便成功奪冠,但作品利用 AI 繪圖技術 Midjourney 製成,只要輸入文字描述即可生成,令評審結果成為網上熱話。究竟 AI 作品是否算得上藝術?要回答這個爭議,我們終究需要解答「甚麼是藝術」這道終極問題。

這場鬧出國際的賽事,屬於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比賽(Colorado State Fair Fine Arts Competition)的「數碼藝術/數碼操作攝影」組別。該組別賽事有 11 人參加,總共有 18 幅參賽作品,現年 39 歲的 Allen 便提交 3 幅作品參賽,最後憑藉 AI 自動繪製作品「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贏得該組別的冠軍,獨得 300 美元獎金。

得獎者 Jason M. Allen 在拉斯維加斯酒店房內接受訪問。 圖片來源:Mikayla Whitmore for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這幅作品富有超現實元素,糅合文藝復興與 Steampunk 特色,他接受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形容自己著迷於這幅圖像,又認為所有人都值得一看。他在獲獎前又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稱研究了很多特殊 AI 指令,創作了 100 多幅圖像,最後經過多番微調和篩選,把最喜歡的 3 幅打印在畫布參賽。

Allen 強調,「數碼藝術」組別的定義,是作品「在創作或展示過程使用數碼技術」,意味著 AI 造圖絕對符合參賽資格。但當他分享得獎喜悅後,Twitter 旋即劣評如潮,矛頭都直指 AI 技術的運用,有人用輕蔑口吻否定其藝術價值,不少帳號是從事藝術創作,一個逾 5,900 讚好的留言焦慮指出,從作品目睹技藝的消亡,擔心高技術職位乃至人類面臨淘汰。

21 世紀的杜象「噴泉」?

這場爭議的出現絕不是偶然,今年湧現多個 AI 製圖程式,單憑文字便可「無中生有」,技術在一年內不斷被超越。除了今次得獎作品使用的 Midjourney 外,Disco Diffusion 同樣是熱門程式,後起的 DALL·E 2 及 Google 開發的 Imagen,更可生成仿如新聞照片的寫實圖像。

真假難分固然衝擊社會常規,把 AI 影像定義為藝術,更被視作威脅人類文化。美國作家 Erik Hoel 就引述 1897 年俄羅斯小說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名著「藝術論」(What Is Art?)以否認 AI 是藝術,他強調藝術真正價值在於情感溝通,讓人有意識地運用符號,「將體驗到的情感傳達予他人」,他人受感動而加以轉化後,再把這種情感活現出來。

然而,這套強調神秘內在經驗的單一藝術定義,早在 100 多年前就受過前衛藝術的衝擊。正如 1917 年法國前衛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作品「噴泉」(Fountain),把「尿兜」放入美術館展覽,我們便不可能用托爾斯泰藝術觀讀出任何價值。其挑釁作風在在叫時人思考,眼前的展品能否歸類為藝術,強迫我們追問甚麼是藝術,最終令現今藝術定義更開放多元。如今 AI 作品被歸類藝術,正好給我們另一次反思機會。

觀者的解讀決定藝術高低?

其實按當今對藝術的寬闊定義,有論者認可 AI 藝術價值是不難理解,關鍵在於對藝術的側重點:究竟側重於藝術家創作本身,抑或是觀者的解讀本身。藝術研究員 Bernd Flessner 曾經向德國文化雜誌 Zeitgeist 解釋,假如觀者看到一幅畫、聽到一段音樂、讀到一本書,從中解讀出任何訊息,那麼不論其創作手法,都可堪稱藝術,意味著 AI 圖像只要讓人讀出意義,同樣具備藝術的條件。

Allen 同樣看重觀者的解讀,他受訪時語意挑釁地批評,以創作方法評核藝術高低是荒謬。他質問,假如藝術家創作時面對極大困難,「如要倒掛式作畫、或者作畫時被鞭打」,評審是否就要對其作品另眼相看?否則,為何要基於 AI 創作的方法看似輕鬆,因而特別貶低成品的價值?他相信在不久將來,大家終將會承認「人工智能藝術」為藝術類型。

然而,即使將來 AI 藝術獲承認,相信爭議亦只會愈鬧愈多。側重於藝術家創意的論者定當會質問:究竟輸入指令的人類是藝術家,抑或執行指令的人工智能是藝術家?再者,AI 終究是建基於機械學習模型,以無數前人作品為素材創作,意味著作品容易流於庸俗,這難保不會鞭策有存在危機的藝術家,展開更大膽、更有實驗性質的藝術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