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咖啡時光,先要避免咖啡飲光

A+A-
圖片來源:Billy Mutai/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等一個人咖啡難,但在全球暖化做成的資源危機下,找一杯咖啡可能已經很難。美國西雅圖的初創 Atomo 就預視未來問題,提供現在答案,研發無豆咖啡。至於在咖啡店中等人的你,不用擔心咖啡,可以放心等哪個人了⋯⋯

二十多年後,只餘下現時一半的咖啡園

經歷二十多年的文化潮流洗禮,由中環 OL 人人手執大大杯的星巴克風尚開始,到現在講究品種及咖啡豆園(從只識講「濃啲」「淡啲」至陳豪的貓屎咖啡豆再到一豆難求的藝伎豆),開一間咖啡小店更成為不少中青型人夢想,再看看「咖啡店多過米舖」,就知人類原來可以不吃飯,但似乎真的不能沒有咖啡。而這一切皆建基於咖啡豆上,一種受天、地、人影響的農作物。

就跟其他農作物一樣,受全球暖化影響,咖啡豆不論品質及產量也會出現問題。在產量方面,首先環境溫度改變就會直接影響兩種雄據市場的豆種:精品咖啡用豆 Arabica 需要年均 18 攝氏度的生長環境,常談及其風味具花果香氣,清涼氣候便是重要的育成因素。商品咖啡用豆 Robusta 則要年均 23 攝氏度的環境,本來就是為了順應蟲害、病毒和氣候等問題而種植,不過現在氣溫又再增升,這款粗生的豆就要面臨更嚴峻的考驗了。

根據綠色和平資料,高溫也會促成病蟲害流行,而且帶來不穩定降雨。先從產量方面思考:雨水不足會影響咖啡樹開花,導致咖啡田需要更長時間結果甚至不結果;雨水太多會引發黴菌生長或影響收成;極端降雨或會導致咖啡花柱頭被大雨擊落;過多的降雨也會做成水土流失及土壤惡化。

在品質方面,日夜溫差減少會導致咖啡豆風味下降,過度乾燥會令果實提早成熟,風味或會因而不足,過多雨水或會讓咖啡豆吸收過多水份而爆開,影響成品風味,亦容易感染如炭疽病、葉鏽病等病毒,最終又會影響產量。

從土地使用角度而言,由於氣溫上升,咖啡農勢必要為合適溫度在高地開墾農地,做成伐林問題,破壞高山的原始山林。開墾高地需要成本,更高的地勢也會提升種植及運輸成本⋯⋯ 再結合上述因素,整體咖啡豆可種植園林面積勢將逐步萎縮。據模擬推演,適合種植咖啡的土地將在 2050 年急劇減少,最適合種植咖啡的地區將減少 50% 以上。

現時解決咖啡豆之亂,有數個方向,當然最理想是能解決全球暖化,但這需要時間,更需要全球各國乖乖合作。這很難,那些所謂激進的環保分子,就頂多只能在西方博物館搗亂,難道他們敢去那些發展中、發展了又話自己未發展的國家張牙舞爪?另一方面,有些農業研究則希望找到一些抗熱抗病能力更強的品種;最後,則是透過科技拆解咖啡風味,人工重製無豆咖啡,希望一石幾鳥,Atomo 便是從這個方向出發。

慳地省水地維持活著的觸感

圖片來源:Atomo Coffee/Facebook

沒人想見咖啡大滅絕,積極面對咖啡豆資源短缺,始終好過一早起身給咖啡蟲咬,靈魂跟肉身始終無法合一?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這也是星巴克發源地及總部所在)的 Atomo 可說是未雨綢繆,預期未來咖啡豆短缺,故開始研究無豆咖啡,現在已經成功進入銷售管道。不論你喜歡與否,星巴克的確為全球咖啡熱潮鋪橋搭路,至於 Atomo 則正為環保風潮作準備,帶來另一場變革。如以 Cold Brew 計,Atomo 較傳統做法節省 94% 用水及 93% 的碳排放

至於 Atomo 無豆咖啡的原理,是先透過對咖啡豆進行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拆解咖啡構造,從分子角度確認風味由來,並據此以 Upcycling(升級回收)的棗子和其他成分(如葡萄皮、菊苣根及從茶提取而來的咖啡因)重新組裝「咖啡」,在不損害地球的情況下,提供與傳統咖啡相同的美味。

或許聽上去,總有朋友覺得怪怪的,但其實無豆咖啡(或少豆咖啡)在人類歷史中並不罕見。歷史上早有咖啡替代品的先例,18 世紀的德意志地區、拿破崙統治期間的法國、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也有用菊苣根製成咖啡,而美國新奧爾良的菊苣咖啡更是身在美國的越南人寄回故鄉的熱門手信。人類對咖啡的渴求熱切,也因此,咖啡替代品早就應運而生。

不過事情又得說清楚,菊苣根咖啡其實已經自立門戶,成為另一種飲品,而 Atomo 矢志通過高科技在分子層面重構此一已成人類生活一部分的飲品,他們要做的是貨真價實的咖啡!根據 Atomo 的創辦人 Andy Kleitsch 表示,他們希望的不止是避免無啡可飲,而是要保留因一杯咖啡而有機生成的生活感及儀式感:「我們想保持咖啡的儀式感,即早上起床後將研磨過後的咖啡粉放入咖啡機,我們想複制這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及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