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若遠:從經驗累積下來,入場前影片出現的先兆

A+A-
圖片來源:Melanie Lemahieu/Shutterstock

看得恐怖片多了,便能慢慢摸到邪靈出現的伏線和遊戲規則,好像一個角色說等下會回來、失驚無神打算求婚,或十年未來大計等,就知道他/她很可能要死了。

同樣,當電影看多了,也能摸出一套邏輯或套路來判斷一個影片是否爛片。多年下來,本人也發現了幾個信號,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1. 海報上出品公司和監製太多

外國一般的大製作通常只會是一兩家(獨立製作偶爾會多一點),一旦超過 4 家,很可能是拍到後段,因超支、失控或有投資方突然退出,在需要救命錢來埋尾時,即使只出雞碎咁多,也可談到不錯條件,例如在片頭掛名、在海報上掛名字,或公司老闆成為所謂的執行監製(executive producer)。

因此當出品公司多過 4 家,或有十多個各種頭銜的監製時,便意味著一定是出咗事,不然就是那種很獨立很獨立的小成本電影。

但此信號只能用來判斷非華語電影,因華語電影(尤其大陸)很喜歡像盂蘭節派米般,誰都能掛個監製頭銜。一開場,監製的名字多到一字排開,除非電影院入座率高,不然空蕩蕩的,還以為自己去了骨灰龕或墳場。

2. 預告片中太多音效或鏡頭愈閃愈快

有時候預告片也能看出端倪。當預告片鏡頭愈閃愈多,音效愈來愈大,但特效的像素卻不足時,通常意味著投資方在看片後信心不大,於是像食材不新鮮大加七味粉一樣,猛落音效以壯聲勢,卻變相是半放棄投資,因此不再押注在特技上,就像玩廿一點莊家拿個煙士(Ace)時,其他玩家可投降輸一半的策略。要是連老闆也沒信心,你還相信這個電影可以成功?

3. 華語電影的奇怪套路 —— 給 XX 的情書

通過長期觀看華語片,發現到一個危險套路,就是當主創人出來或在宣傳上,強調說這個電影是給 XX 的情書時,就得多加小心,因為意味著其主腦或出品方對成品有所疑慮,於是想訴諸地域、族群等感情。不是說結果一定是爛,但可以肯定當事人手上能夠出的牌亦不多。

4. 片頭貼上 3、4 版說明字幕

當一開場片頭就貼上 3、4 版說明背景的字幕,差不多要上個劇情銜授課程,才能開始說故事的話,它的潛台詞通常是:監製看完電影後,擔心觀眾不明白後面的內容,於是先補飛,在開場加點說明,企圖在幾秒鐘內,給觀眾來個雞精班(許多時候甚至沒預留讓大家讀完那版論文的時間,就閃下一版,對不起,因為要補充的事情太多了)。這是個不好的兆頭,看下去往往都能證實我沒猜錯。可是當能看到這個信號時,已代表你坐進了戲院,除了能跟同行朋友稍微炫耀一下之外,又有何相干呢?

各位電影發燒友,你們又有甚麼災難警號可以分享?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思考是危險的開始,創作乃囹圄之門票。只因吞過紅藥丸,從此走上殺頭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