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死是員工的事?瑞銀:員工健康才是公司潛在優勢

A+A-
日本有公司每個月會設定時退社日,規定員工當天準時離開不加班。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台灣,一個旅遊巴士司機之死,再次引發職場健康議題辯論。

今年 3 月,一輛旅遊巴士在新北市萬里區撞向一棟民房。45 歲的司機陳俊男被發現心臟休克,身體後仰攤在椅子上。救護車很快趕到,但仍來不及搶救。在死亡前一刻,他已經連續上班 46 天。委任律師表示,陳俊男因長期超時開車患有嚴重的坐骨神經痛並開過刀,最後一個月加班時數超過 100 小時。

陳俊男的死,只是台灣千萬勞工的縮影。根據台灣勞保局統計,台灣每 11 天就有一人因過勞死亡;每 4 天就有一人罹患心血管疾病。許多人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健康亮紅燈,而是無暇照顧身體。請特別休假、看醫生,不僅會影響到工作業績,還可能丟了工作。

這個源頭,來自於大部分企業,將員工健康視為營運成本,而非需要投入的資產。

根據瑞銀(UBS)日前發佈的企業健康白皮書(UBS Wealth Management white paper),企業健康指的是公司勞動力的身體、心理和情緒健康及員工工作環境的健康。當中最大的威脅,就是過勞與壓力。

瑞銀指出,職場壓力會造成企業營運效率低落。在美國,因為壓力而造成的企業損失每年高達 3,000 億美元。其中包含員工因健康因素離職,而必須重新招募、訓練、培育所付出的成本。

相較之下,願意投資照顧員工健康、提供同級最佳健康計劃的企業,長期業務表現遠勝過其他相同規模者,其股價回報率長期來看也呈現正向增長。以 Johnson & Johnson 為例,他們自 2002 年起,截至 2008 年,因為重視企業健康而採取的一連串的補助措施,反而讓他們節省下 2.5 億美元的成本。

瑞銀認為,企業應鼓勵員工使用新科技來追蹤與改善其健康狀態,例如使用智能手機來即時監察生命跡象與運動狀況。

在這部分,台灣的富士康集團算是相當領先。當年在中國廠區爆發員工因為壓力過大,前後 14 人跳樓自殺事件,對該集團的形象與股價都造成重大打擊。為此,富士康將企業健康視為比獲利更優先的第一要務,不僅研發出一款可以偵測心律、計算步數、蒐集身體數據的智能手錶,免費分發給員工,旗下專營健康管理的永悅公司,更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建立一個線上健康管理平台,並結合醫生、營養師、護理師團隊,當員工健康發出警號時,這些專家能透過電話、網網,立即給予諮詢服務。

不過,要能提供這樣的服務,最大的挑戰還是在經營者的思維。當財務報表將員工視為「人事成本」而非「公司資產」時,健康議題永遠不會受到重視。瑞銀認為,一間重視人才的公司,健康不應被視為企業營運的成本,反而應被視為潛在的競爭優勢。